遊雙溪記

· 姚鼐
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余邀左世琅一靑,張若兆應宿,同人北山,觀乎雙溪。一靑之弟仲孚,與邀而疾作,不果來。一靑又先返。余與應宿宿張太傅文端公墓舍,大雨溪漲,畱之累日,蓋龍溪水西北來,將人兩崖之口,又受椒園之水,故其會曰雙溪。松堤內繞,碧巖外交,勢若重環。處於環中,以四望煙雨之所合散,樹石之所擁露,其狀萬變。夜共一鐙,憑几默聽,眾響皆人,人意蕭然。 當文端遭遇仁皇帝,登爲輔相,一旦退老,御書“雙溪”以賜,歸懸之於此楣,優遊自適於此者數年乃薨,天下謂之盛事。而余以不肖,不堪世用,亟去,蚤匿於巖窶,從故人於風雨之夕,遠思文端之風,邈不可及。而又未知余今者之所自得,與昔文端之所娛於山水間者,其尙有同乎耶,其無有同乎耶?
拼音

注釋

雙溪:位於今安徽桐城龍眠鄉境內龍眠河與椒園小河匯流處,故稱“雙溪”。 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即公元1775年。 張太傅文端公:即清朝名相張英(公元1637年~公元1708年),桐城人,卒後謚號“文端”,贈太子太傅。 仁皇帝:即康熙帝(公元1654年~公元1722年),名愛新覺羅·玄燁,謚號“大清聖祖仁皇帝”。

《遊雙溪記》是一篇遊記。作者首先扼要交代了出遊經過以及畱宿雙溪張英墓舍的緣由。由於“大雨溪張,畱之累日”,故得以從容觀賞雙溪景色:“松堤內繞,碧巖外交,勢若重環”--茂密的松樹鬱鬱葱葱,蒼綠色的山巖重重疊疊,互相掩映,蔚爲壯觀。加之雲氣彌漫,煙雨朦朧,呈現出千變萬化的情態。在作者的筆下,雙溪一帶景色猶如一幅酣暢淋灕的水墨山水畫,令人陶醉。 置身這優美的環境中,作者情不自禁地憑弔起鄉人引爲驕傲的前賢張英宰相。想當年,張英以自己的才干輔佐康熙帝,深受器重,退休歸鄉頤養天年,康熙帝親賜“雙溪”二字,優遊自適,寄情山水。君臣遇會,謂爲盛事。 文末,作者聯繫自己的思想、抱負抒發情懷,流露出對鄉先輩遣風的無限欽慕之意。 全文不過三百來字,鎔描繪景物、憑弔前賢、抒發感慨於一爐。篇幅雖短,情韻生動,充分體現出姚鼐散文記事明晰、文字雅潔,惜墨如金而又餘味悠長的風格特點。
姚鼐

姚鼐

清安徽桐城人,字姬傳,一字夢谷。乾隆二十八年進士。選庶吉士,改禮部主事。歷充山東、湖南鄉試考官,會試同考官,《四庫全書》纂修官。書成,以御史記名,乞養歸。主江南鐘山、紫陽等書院講席四十年。工古文,高簡深古,近歐陽修、曾鞏,與方苞、劉大櫆合爲桐城派。選《古文辭類纂》以明義法。有《九經說》、《三傳補註》、《惜抱軒全集》等。 ► 75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