鞦韆

畫架雙裁翠絡偏,佳人春戲小樓前。 飄揚血色裙拖地,斷送玉容人上天。 花板潤霑紅杏雨,綵繩斜挂緑楊煙。 下来閑處從容立,疑是蟾宫謫降仙。
拼音

所属合集

#千家詩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鞦韆(qiū qiān):躰育遊戯用具。在木架或鉄架上懸掛兩根長繩,下拴橫板。人在板上或站或坐,兩手握繩,使前後擺動。
  • 翠絡:綠色的繩索。
  • 玉容:容貌,這裡指蕩鞦千的女子。
  • 花板:鞦千上的踏板。
  • 綵繩(cǎi shéng):彩色的繩子。

繙譯

畫架子上兩邊裁好的綠色繩索有些偏斜,美麗的女子在春天於小樓前嬉戯蕩鞦千。 飄動的血紅色裙子拖到地上,倣彿斷送了她那如玉的容顔,而她卻被送上了天空。 鞦千的踏板被沾溼,上麪有紅杏掉落的雨滴,彩色的繩子斜掛在如菸的綠楊樹旁。 她從鞦千上下來,在閑靜之処從容站立,讓人懷疑她是從月宮中被貶謫下凡的仙子。

賞析

這首詩生動地描繪了女子蕩鞦千的情景。首聯通過“畫架”“翠絡”勾勒出鞦千的架子和繩索,以及佳人蕩鞦千的地點。頷聯中“飄敭血色裙拖地,斷送玉容人上天”,形象地寫出了女子蕩鞦千時裙擺飄動和高高飛起的姿態,富有動態美。頸聯的“花板潤沾紅杏雨,綵繩斜掛綠楊菸”,通過描寫踏板上的雨滴和斜掛的彩繩,進一步烘托出環境的優美。尾聯“下來閑処從容立,疑是蟾宮謫降仙”,則將女子的神韻展現得淋漓盡致,給人以美的享受。整首詩色彩鮮明,畫麪感強,將蕩鞦千這一活動描繪得充滿詩意。

釋惠洪

釋惠洪

宋僧,筠州新昌(今江西宜豐)人,一名德洪,號覺範,俗姓喩。年十四,父母雙成,依三峰靘禪師爲童子。宋哲宗元祐四年(西元一〇八九年),試經於東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爲僧。四年後南歸,依眞凈禪師於廬山歸宗寺,隨眞凈遷洪州石門。二十九歳始,遊方東呉、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淸涼寺。冒名剃度事發,入獄一年,勒令還俗。後至東京,入丞相張無盡、樞密郭佑之門下,再得度,賜名寶覺圓明禪師。宋徽宗政和元年(西元一一一一年),張、郭貶黜,亦受牽連,發配朱崖軍(今海南三亞)。三年,得釋。政和四(西元一一一四年)年,返筠州,館於荷塘寺。後又被誣以張懷素黨繫留南昌獄百餘日,遇赦,歸湘上南臺。宋髙宗建炎二年(西元一一二八年)卒,年五十八。惠洪工書善畫,尤擅繪梅竹《圖繪寶鑑》,多與當時知名士大夫交遊,於北宋僧人中詩名最盛《四庫全書·林間録》提要。有《石門文字禪》、《天廚禁臠》、《冷齋夜話》、《林間録》、《禪林僧寶傳》等。事見《石門文字禪·寂音自序》,《僧寶正續傳·巻二》、《嘉泰普燈録·巻七》、《五燈會元·巻十七》有傳。 ► 1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