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操十首 · 其六 · 岐山操

· 韓愈
我家于豳,自我先公。 伊我承緒,敢有不同。 今狄之人,將土我疆。 民爲我戰,誰使死傷。 彼岐有岨,我往獨處。 人莫余追,無思我悲。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注釋

承緒:一作「承序」。 人莫余追:一作「莫爾余追」。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豳(bīn):地名,在今陝西彬縣、旬邑一帶。
  • 先公:指周的祖先公劉,公劉時曾居豳地 。
  • :發語詞,無實義 。
  • 承緒:繼承先人的事業。
  • :我國古代北方的少數民族。
  • 土我疆:爭奪我們的疆土。
  • 岨(jū):同「砠」,帶土的石山。

翻譯

我家祖祖輩輩住在豳地,從我們的祖先公劉那時起就一直如此。而我繼承着先輩們的事業,怎敢有不同的想法。如今狄族人要來搶奪我們的疆土。爲了保護家國百姓爲我戰鬥,但這又讓多少人產生死傷呢。那岐山上有帶土的石山,我要前往那去獨自居住。人們啊別再來追趕我,也別因思戀我而徒增悲傷 。

賞析

這首《岐山操》體現了作者深厚的人文關懷。開篇敘述家族世居豳地的歷史,展現出對故土和先輩的敬重傳承。中間部分描述狄人入侵、百姓因戰爭死傷的悲慘場景,流露出對戰爭中百姓遭遇的痛惜。前往岐山獨處的決定,展示出無奈與避讓,不願再有更多生命因爭戰犧牲。最後勸人們莫追、莫悲,滿含着對百姓的體恤之情。整首詩在質樸的語言中,蘊含着作者對國家命運、百姓生死的深切關注,情感真摯深沉,反映了對和平的渴望以及對生命的敬畏 。

韓愈

韓愈

韓愈,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漢族,郡望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諡號“文”,又稱韓文公。後人尊稱他爲“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曾積極參加討伐淮西叛藩吳元濟的戰爭,任裴度的行軍司馬。思想上,韓愈崇奉儒學,力排佛老。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 ► 48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