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恨賦
晨登太山,一望蒿裏;松楸骨寒,宿草墳毀。浮生可嗟,大運同此。於是仆本壯夫,慷慨不歇;仰思前賢,飲恨而歿。昔如漢祖龍躍,群雄競奔,提劍叱吒,指揮中原。東馳渤澥,西漂昆侖,斷蛇奮怒,掃清國步。握瑤圖而倏昇,登紫壇而雄顧。一朝長辭,天下縞素。若乃項王虎鬥,白日爭輝;拔山力盡,蓋世心違。聞楚歌之四合,知漢卒之重圍。帳中劍舞,泣挫雄威;騅兮不逝,喑嗚何歸。至如荊卿入秦,直度易水;長虹貫日,寒風颯起。遠讎始皇,擬報太子;奇謀不成,憤惋而死。若夫陳后失寵,長門掩扉;日冷金殿,霜淒錦衣。春草罷綠,秋螢亂飛;恨桃李之委絕,思君王之有違。昔者屈原既放,遷於湘流;心死舊楚,魂飛長楸。聽江風之嫋嫋,聞嶺狖之啾啾;永埋骨於綠水,怨懷王之不收。及夫李斯受戮,神氣黯然;左右垂泣,精魂動天。執愛子以長別,歎黃犬之無緣。或有從軍永訣,去國長違;天涯遷客,海外思歸;此人忽見愁雲蔽日,目斷心飛;莫不攢眉痛骨,抆血霑衣。若乃錯繡轂,填金門;煙塵曉遝,歌鍾晝喧。亦復星沈電滅,閉影潛魂。已矣哉!桂華滿兮明月輝,扶桑曉兮白日飛。玉顏滅兮螻蟻聚,碧台空兮歌舞稀。與天道兮共盡,莫不委骨而同歸。
拼音
序
《擬恨賦》,李白所作。古《恨賦》,齊、梁間江淹所作,爲古人志願未遂抱恨而死者致慨。太白此篇,段落句法,蓋全擬之,無少差異。《酉陽雜俎》:李白前後三擬《文選》,不如意輒焚之,惟留《恨》、《別賦》。今《別賦》已亡,惟存《恨賦》矣。《文選》:江淹嘗嘆古人遭時否塞,有志不伸,而作恨賦。太白此作,終篇擬之云。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蒿里:古代傳說中的陰間地名。
- 鬆楸:松樹和楸樹,常用於墓地。
- 瑤圖:指天子的寶圖或帝位。
- 紫壇: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場所。
- 騅:一種良馬,項羽的坐騎烏騅。
- 荊卿:即荊軻,戰國時期刺客。
- 長門:漢代宮殿名,曾是陳皇后失寵之處。
- 屈原:戰國時期的詩人,因遭誣陷投江自盡。
- 李斯:秦朝丞相,後被處死。
- 星沈電滅:形容突然消失無蹤。
- 桂華:月光。
- 碧臺:華麗的樓臺,此處指宮廷。
翻譯
清晨登上泰山頂,遙望陰間的蒿里,松樹和楸樹顯得格外淒涼,古老的墳墓已被荒草覆蓋。人生短暫,命運相同,不禁感慨萬分。我本是個豪情萬丈的人,想到前賢們帶着遺憾離世,心中悲憤。昔日漢高祖像龍騰飛躍,羣雄競逐,他揮劍號令,主宰中原。他東征渤海,西越崑崙,斬蛇起義,掃除亂世。他握着帝位輕易登基,傲視天下。但忽然離去,舉國哀悼。項羽如猛虎般爭鬥,白日爭輝,力竭敗亡,面對四面楚歌,只能泣下劍舞,烏騅悲鳴,不知所歸。荊軻刺秦,義無反顧,雖未成功,卻也壯志激昂,含恨而終。陳皇后失寵於宮廷,長門深鎖,金殿冷落,錦衣寒霜。春草不再綠,秋螢亂飛,她感嘆命運多舛,思念君王。屈原放逐,心死於湘江,魂魄飄蕩在長楸。李斯受刑,神情黯然,哀痛觸動天地。他的愛子被殺,自己也離世,留下黃犬空悲。有的士兵離家遠征,不得迴歸,天涯羈旅,思念故鄉。他們看到愁雲蔽日,心痛如割,淚溼衣衫。權貴們的奢華生活,轉瞬即逝,如同星辰隕落,身影消失。生命如此短暫,月明星輝,白日飛逝,美貌消逝,只剩螻蟻聚集,皇宮歌舞漸稀。與天命一同終結,最終都化爲塵土歸於大地。
賞析
李白的《擬恨賦》以歷史人物爲線索,展現了人生的無常和命運的悲涼。詩中通過描繪漢高祖、項羽、荊軻、陳皇后、屈原和李斯等人的故事,寓言人生的不同階段和結局,既有英雄的壯志豪情,也有失意者的無奈和悲憤。作者運用豐富的比喻和象徵手法,將這些人物的命運與自然景象緊密結合,形成了一幅幅生動的歷史畫卷,表達了對人生短暫和命運無常的深刻感慨。同時,通過對這些歷史人物的同情和理解,展現了作者對現實社會的關懷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