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雀妓

秋風木葉落,蕭瑟管絃清。 望陵歌對酒,向帳舞空城。 寂寂檐宇曠,飄飄帷幔輕。 曲終相顧起,日暮松柏聲。
拼音

《銅雀妓》是南朝梁·何遜所作的五言古詩。此詩用了多箇對比,以秋景爲背景,與樂聲結合在一起,一股凄凉之意油然而起,起筆就奠定了凄凉的基調。蕭瑟的秋景與各種樂聲相和,使人感覺分外悲傷。

賞析

人皆有一死,無論英雄豪傑,還是乞丐癡兒。但是,那些曾經叱吒風雲,改變了歷史,支配著許多人命運的雄豪之士,盡管懂得這一點,卻比常人更難接受死的事實。因爲他們曾是那樣有力量,似乎是無所不能,而頃刻間,一切都化爲烏有。他們於生死之際的畱戀、掙紥,也特別令人感慨。曹操一生,倥偬戎馬,橫行天下,無所忌避。臨終之際,忽然多愁善感,遺囑中絮絮叨叨,交代了許多瑣碎事,竟不似往日英雄行徑。生前,曹操酷愛音樂,「倡優在側,常以夕達旦」,又常自作歌辭,令伎女演唱。此時,他便下令,讓伎女們每逢初一、十五,依舊在銅雀臺上演奏歌舞,嚮著他的陵墓。以曹操的性格,未必相信死後之事,這不過是死前還想抓住什麽東西,來逃避對那純然寂滅的畏懼。後人有感於此,創作了名爲《銅雀妓》(這裏的「妓」指以歌舞爲業的女子)的樂府歌曲,詠唱這件事。南朝許多詩人寫過此題,何遜這首較爲出色。 起筆以秋日風物爲背景,襯託樂聲,造成凄切的氣氛。在那寒凉的秋風中,落葉蕭蕭,笛、簫(管樂)和琴、瑟(絃樂)相和而起,竟也是充滿寒意,悲哀傷情。這裏,「蕭瑟」是主觀感受,它由前一句而生,又連貫地籠罩了下一句,使二者混爲一體。「清」則是指音樂的調子高。這種亢厲的樂聲,在曹操生前,自然演奏過很多次。那時,雖然也有蒼凉的感覺,但絶不像現在聽來這般凄切。這裏有人的情緒在起作用。 銅雀臺上,按曹操的遺命,本來一年四季都有演奏。這裏專寫秋天,因爲在中國文學中,將秋視爲萬物銷落、令人愁哀的季節,已經成了習慣。作者利用這一習慣,來求得所需的心理效應。同時,「秋風蕭瑟」,是曹操樂府名篇《步出夏門行》中的句子。那詩中寫大海壯闊,星斗燦爛;「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也寫到「養怡之福,可得永年」。蕭瑟秋風今又是,而那一切自豪與自信,已不知在何處。這是一箇暗中含蘊的感慨。 樂聲中,伎女們且歌且舞。三、四句是對仗句,將一件事分寫在兩句中。調整一下,二句所説的意思是:在空城嚮帳望陵而歌舞《對酒》之曲。當然,這衹是便於理解。作爲詩來説,每箇語彙出現的次序,都是有意義的。歌舞所用的曲子,是曹操的《對酒歌》:「對酒歌,太平時。吏不呼門,王者賢且明,宰相股肱皆賢良。咸禮讓,民無所爭訟……」這就是曹操的生平理想:建成太平之世,爲萬代所傳誦。雖然,他的理想不能説已經實現,但畢竟做成了一番輝煌功業。此時對著他的陵墓唱起這支歌,不知人們會怎麽想。再説,鄴城往日作爲魏王都,在曹操的籌劃下,建築得頗爲壯觀;冰井、銅雀、金虎三臺,宮闕相連,幷峙於城西隅,氣勢更是非凡。自曹丕代漢稱帝,遷都洛陽後,鄴城早已不復有往日的繁華。伎者歌舞於帳中,帳外卻是一座空城,這景象,十分凄凉冷落。歷史變遷無窮,無論是什麽樣的偉人,都抓不住它的繮繩。所謂「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已經不僅僅是惋嘆、傷感或譏刺,而包含了對無限世界的惆悵之感。 補充一點:「對酒」,也可理解爲以詩中首句代篇名,不是指《對酒歌》,而指曹操另一篇更著名的《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詩以人生短暫的感嘆起筆,以建功立業的情懷收束。如果「對酒」是指這一首,則除了身前身後的對照,還將「人生幾何」的嘆息與眼前一丘黃土直接聯繫起來,情緒更偏於低沉。 由「空城」轉下,再寫銅雀臺本身。銅雀臺是一組宏麗的宮殿建築。往日,曹操常在此宴集群臣,歌舞盛會,氣象盛大,熱鬧非凡。而如今已是另一番光景:宮室無人居住,空曠冷落(「檐宇」,飛檐翹起的屋頂,代指宮殿);帷幔在風中輕輕飄動,更顯出環境的清靜。「寂寂」、「飄飄」二疊詞分置句首,在意義上,旣有描摹情狀之用,在聲調上,也以遲緩的音節,強化冷落的氣氛。以此比照盛時笑語喧沸的景象,眞是往事如煙,不堪回首。 五、六二句還有一種間隔作用。三、四句寫歌舞,需要一箇時間過程纔能結束。如果對此另作交代,不僅費詞,而且效果不見好。讀者對詩歌,不僅從意義上去理解,而且有一種直接的心理感受。五、六句除表達一定的內容外,其空漠的景象、遲緩的節奏,在讀者的心理上,也容易覺得時間間隔比較長。舉例來説:情節緊張、節奏急促的電影,即使長一些,也容易覺得短;相反,情節鬆散、節奏平緩的電影,即使相當短,感覺上卻好像很長。詩歌的道理也一樣。有了五、六句,再寫歌舞的結束,便顯得自然。這一種過渡,文字經濟,又不著痕迹,用心很細。順帶説一句,古代詩人對詩歌語言的節奏是很重視的,讀詩不可忽視這一因素。 收結二句極有韻味。「曲終相顧起」,以伎女不無猶疑的神態,寫出這一場演奏好像有,實在又沒有聽主,令人恍恍若失。她們之中,不少人曾在曹操生前爲之獻技作樂。昔日高殿上,今日黃土中,不過咫尺之隔,卻勝似天遙地遠。與她們的演奏相呼應的,如今唯有陵墓上風吹過松柏的聲音。這音樂歌舞,對死後的曹操當然沒有什麽意義。如果説曹操在臨死前還拼命想抓住人生,不知他又抓住了什麽。衹聽那松柏蕭蕭,回蕩在空殿上。 何遜詩,曏以結構嚴密、語言精致著稱。此篇同樣具有這些特點。除外,尤其値得稱道的是,全詩自始至終,每一筆都從眼前帶出過去,形成對照,字面清純而內涵豐富。作者對所寫的史實,完全從形象、情調著力,不作任何議論。詩中表現的,是生死幽隔的哀傷,還是偉人死後的寂寞;是權勢者的虛妄,還是每個人都想抓住生命的欲望,或是世代多變遷,功名化塵土。這一切都很難説清,詩人也無意説清,全憑讀者自己去體會了。
何遜

何遜

南朝梁詩人,字仲言,東海郯(今山東省蘭陵縣長城鎮)人。何承天曾孫,宋員外郎何翼孙,齐太尉中軍參軍何詢子。八歲能賦詩,弱冠州舉秀才。梁武帝天監中,起家奉朝請,歷官諸王參軍、記室,兼尚書水部郎,後人稱“何記室”或“何水部”。善詩文,詩與陰鏗齊名,世號“陰何”。文與劉孝綽並重於世,時稱“何劉”。其詩善於寫景,工於炼字。爲杜甫所推許,有集八卷,今失傳,明人輯有《何記室集》一卷。 ► 11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