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當:代、模擬。
須:憑藉。
仕進:入仕做官。
中人:君王左右貴幸之人。
鑠(shuò):銷融。《楚辭·九章·惜誦》:“故眾口其鑠金兮。”
慈母不親:借用曾參的典故。《史記·甘茂列傳》:“魯人有與曾參同姓名者殺人,人告其母曰‘曾參殺人’,其母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尙織自若也。頃又一人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投杼下機,逾墻而走。”
憒憒:糊塗。
披心:剖析內心。
九重:宋玉《九辯》:“君之門以九重。”指國君的宮門深邃幽遠。
津:渡口,此指渡船或橋梁。
序
這首詩約作於太和二年(公元228年),是時,魏明帝曹叡行幸長安,洛陽出現了曹叡駕崩、群臣擁立曹植爲帝的謡傳(《魏略》曰:是時訛言,云帝已崩,從駕群臣迎立雍丘王植。京師自卞太后群公盡懼。及帝還,皆私察顔色。卞太后悲喜,欲推始言者。帝曰:“天下皆言,將何所推?”)。爲了辯白,曹植寫下了此詩。
賞析
清人朱乾解此詩云:“《春秋》傳:‘人之有墻,以蔽惡也’今以蔽明,喩君門九重,不得自由也。”所言極是。《三國志·魏書·明帝紀》裴松之注引《魏略》:“是時僞言,云帝已崩,從駕群臣迎立雍丘王植。京師自卞太后群公皆懼。及帝還,皆私查顔色。卞太后悲喜,欲推始言者,帝曰:‘天下皆言,將何所推?’”詩道出了“眾口鑠金”、謡言殺人的感慨。三至五句用典,言讒言可畏。末三句寫詩人遭讒而不能辯白的無奈與憤懣。全詩將憤激難平而又無奈的情緒表現得極爲眞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