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瞞傳

太祖一名吉利,小字阿瞞。〔父〕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於惇爲從父兄弟。 太祖少好飛鷹走狗,遊蕩無度,其叔父數言之於嵩。太祖患之,後逢叔父於路,乃陽敗面口;叔父怪而問其故,太祖曰:“卒中惡風。”叔父以告嵩。嵩驚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問曰:“叔父言汝中風,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風,但失愛於叔父,故見罔耳。”嵩乃疑焉。自後叔父有所告,嵩終不復信,太祖於是益得肆意矣。 太祖初入尉廨,繕治四門。造五色棒,縣門左右各十餘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強,皆棒殺之。後數月,靈帝愛幸小黃門蹇碩父夜行,即殺之。京師斂跡,莫敢犯者。近習寵臣鹹疾之,然不能傷,於是共稱薦之,故遷爲頓丘令。 〔太祖與袁紹相拒,紹謀臣許攸來奔,〕公聞攸來,跣出迎之,撫掌笑曰:“子遠,卿來,吾事濟矣!”既入坐,謂公曰:“袁氏軍盛,何以待之?今有幾糧乎?”公曰:“尚可支一歲。”攸曰:“無是,更言之!”又曰:“可支半歲。”攸曰:“足下不欲破袁氏邪,何言之不實也!”公曰:“向言戲之耳。其實可一月,爲之奈何?”攸曰:“公孤軍獨守,外無救援而糧谷已盡,此危急之日也。今袁氏輜重有萬餘乘,在故市、烏巢[1],屯軍無嚴備;今以輕兵襲之,不意而至,燔其積聚,不過三日,袁氏自敗也。”公大喜,乃選精銳步騎,皆用袁軍旗幟,銜枚縛馬口,夜從間道出,人抱束薪,所歷道有問者,語之曰:“袁公恐曹操鈔略後軍,遣兵以益備。”聞者信以爲然,皆自若。既至,圍屯,大放火,營中驚亂。大破之,盡燔其糧谷寶貨,斬督將眭元進、騎督韓莒子、呂威璜、趙叡等首,割得將軍淳于仲簡鼻,未死,殺士卒千餘人,皆取鼻,牛馬割脣舌,以示紹軍。將士皆怛懼。時有夜得仲簡,將以詣麾下,公謂曰:“何爲如是?”仲簡曰:“勝負自天,何用爲問乎!”公意欲不殺。許攸曰:“明旦鑑於鏡,此益不忘人。”乃殺之。 〔公將北征三郡烏丸[2],諸將皆諫不可,唯郭嘉勸行。公遂出兵,敗虜衆於柳城。〕時寒且旱,二百里無覆水,軍又乏食,殺馬數千匹以爲糧,鑿地入三十餘丈乃得水。既還,科問前諫者,衆莫知其故,人人皆懼。公皆厚賞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僥倖,雖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爲常。諸君之諫,萬安之計,是以相賞,後勿難言之。” 〔公西征,與馬超等夾潼關而軍[3]。公潛遣徐晃、朱靈等夜渡蒲阪津[4],據河西爲營。公自潼關北渡。〕公將過河,前隊適渡,超等奄至,公猶坐胡牀不起。張郃等見事急,共引公入船。河水急,比渡,流四五里,超等騎追射之,矢下如雨。諸將見軍敗,不知公所在,皆惶懼,至見,乃悲喜,或流涕。公大笑曰:“今日幾爲小賊所困乎!” 〔公得渡河,循河而南。超等屯謂南,遣信求割河以西請和,公不許。〕時公軍每渡渭,輒爲超騎所衝突,營不得立,地又多沙,不可築壘。婁子伯說公曰:“今天寒,可起沙爲城,以水灌之,可一夜而成。”公從之,乃多作縑囊以運水,夜渡兵作城,比明,城立,由是公軍盡得渡渭。 〔漢皇后[5]伏氏坐昔與父完書,雲帝以董承[6]被誅怨恨公,辭甚醜惡,發聞。〕公遣華歆[7]勒兵入宮收後,後閉戶匿壁中。歆壞戶發壁,牽後出。帝時與御史大夫郗慮坐,後被髮徒跣過,執帝手曰:“不能復相活邪?”帝曰:“我亦不自知命在何時也。”帝謂慮曰:“郗公,天下寧有是邪!”遂將後殺之,完及宗族死者數百人。 〔公昔〕爲尚書右丞司馬建公所舉。及公爲王,召建公到鄴,與歡飲,謂建公曰:“孤今日可復作尉否?”建公曰:“昔舉大王時,適可作尉耳。”王大笑。建公名防,司馬宣王[8]之父。 〔漢室日衰,孫權上書稱臣,稱說天命。〕桓階勸王正位,夏侯惇以爲宜先滅蜀,蜀亡則吳服,二方既定,然後遵舜、禹之軌,王從之。及至王薨,惇追恨前言,發病卒。 〔建安二十五年,春於洛陽。〕王使工蘇越徙美梨,掘之,根傷盡出血。越白狀,王躬自視而惡之,以爲不祥,還遂寢疾。 太祖爲人佻易無威重,好音樂,倡優在側,常以日達夕,被服輕綃,身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細物,時或冠帢帽以見賓客;每與人談論,戲弄言誦,盡無所隱,及歡悅大笑,至以頭沒杯案中,餚膳皆沾污巾幘,其輕易如此。然持法峻刻,諸將有計畫勝出己者,隨以法誅之,及故人舊怨,亦皆無餘。其所刑殺,輒對之垂涕嗟痛之,終無所活。初,袁忠爲沛相,嘗欲以法治太祖,沛國桓邵亦輕之,及在兗州,陳留邊讓言議頗侵太祖,太祖殺讓,族其家,忠、邵俱避難交州,太祖遣使就太守士燮盡族之。桓邵得出首,拜謝於庭中,太祖謂曰:“跪可解死邪!”遂殺之。常出軍,行經麥中,令“士卒無敗麥,犯者死”。騎士皆下馬,付麥以相持,於是太祖馬騰入麥中,敕主簿議罪;主簿對以《春秋》之義,罰不加於尊,太祖曰:“製法而自犯之,何以帥下?然孤爲軍帥,不可自殺,請自刑。”因援劍割發以置地。又有幸姬常從晝寢,枕之臥,告之曰:“須臾覺我。”姬見太祖臥安,未即寤,及自覺,棒殺之。常討賊,廩谷不足,私謂主者曰:“如何?”主者曰:“可以小斛以足之。”太祖曰:“善。”後軍中言太祖欺衆,太祖謂主者曰:“特當借君死以厭衆,不然事不解。”乃斬之。取首題徇曰:“行小斛,盜官谷,斬之軍門。”其酷虐變詐,皆此類也。
拼音

注釋

[1]故市:在今河南滎陽東。烏巢:在今河南新鄉封丘西。 [2]三郡烏丸:烏丸即烏桓,東胡別支。三郡烏丸即遼西烏丸、遼東屬國烏丸、右北平烏丸,一度歸順袁紹。 [3]馬超:字孟起,漢末割據西北,以驍勇著稱。爲曹操所敗,後投靠劉備。潼關:在今陝西潼關縣北,當山西、河南、陝西三省要衝。 [4]徐晃、朱靈,及下文張郃,均爲曹操部下大將。蒲阪津:潼關北面的黃河渡口。 [5]漢皇后:指漢獻帝伏皇后。 [6]董承:漢獻帝時任車騎將軍。建安五年(200)受獻帝密詔,與朝臣王服、種輯等謀誅曹操,事泄,夷三族。 [7]華歆:漢獻帝時任尚書令。因助曹氏,曹丕建魏後,任爲司徒。 [8]司馬宣王:指司馬懿。其子司馬昭封爲晉王時,追尊懿爲宣王。

賞析

《曹瞞傳》是一篇久已散佚的文章。它的若干片段,被南朝宋人裴松之引用在《三國志》注中,主要見於《武帝紀》注,另外又見於《呂布傳》和《荀彧傳》注。裴松之稱其作者爲“吳人”,姓名不詳。現在就是根據《三國志》裴松之注所引用的《曹瞞傳》佚文加以整理,取其較爲完整的片段,而捨棄了過於瑣碎、無法連貫的零散短句,依曹操的生平和一般傳記文的慣例排列。因爲是從註文中輯錄出來的,難免有許多殘缺,以至無法相互銜接,這裏就根據《三國志·武帝紀》的文字,用加以括號的方式作了簡略而必要的補綴。這樣,離恢復《曹瞞傳》的原貌雖然還遠,但已經是一篇大體完整可讀的傳記了。 《曹瞞傳》不僅是一篇相當出色的文章,而且是魏晉時代“雜傳”的典型代表,在中國傳記文學史上很值得重視。 作爲一篇獨立的人物傳記,《曹瞞傳》與通常的史傳表現出明顯不同的特色。它以更自由更輕靈的筆法,塑造了一個鮮明生動、性格複雜的人物形象。一般讀者初次接觸這篇文章,大概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原來《曹瞞傳》的素材,基本上都已經被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所採納。《三國演義》中描寫得最成功、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曹操的形象,實際上主要是以這篇《曹瞞傳》爲基礎的。由此可以體會它的藝術價值。 具體可以從幾個方面加以分析。一篇史傳,通常首先要考慮傳主的社會地位、歷史作用;所記述的內容,首先也是他的重大政治、軍事活動。《三國志·武帝紀》寫曹操,大體就是如此。有時史傳中也會寫到一些生活細節,但比例不可能太多。而《曹瞞傳》顯然不受這種史傳慣例的束縛,在記述曹操的重大歷史活動的同時,又不惜筆墨,大量描述他的日常生活情景。諸如他的好遊蕩、多狡詐、輕佻無威重等等。這樣來寫人物,自然音容笑貌,親切可見,也就更富於文學的形象性和美感。 一篇史傳作爲一部史書的一部分,必須處理許多歷史事件。尤其像曹操這樣的人物,一生中不知同多少歷史大事發生關係。因此史傳往往多用敘述的筆法,少用描寫的筆法。當然《史記》有很多優秀的描寫成分。但是,一則《史記》這個長處並未被後來的史書所繼承,二則即使是《史記》,在重要歷史人物的傳記中,仍然不能不有大量的敘述性文字。《曹瞞傳》在這方面同樣自由得多,可以更多地運用描寫筆法。如許攸投奔曹操一事,《三國志·武帝紀》先交代原因:“紹謀臣許攸貪財,紹不能足”;接着又以“來奔,因說公擊(淳于)瓊等”八字言其過程,文字簡括,敘事完備。《曹瞞傳》則大力渲染許、曹二人相會的情節。曹操聽說許攸自敵營來降,喜不自勝,連鞋子都顧不上穿,赤腳出迎,並拍手大笑道:“子遠,卿來,吾事濟矣!”活生生地展現了曹操在困境中求才若渴的心情。但是在接下來關於軍中存糧多少的對答中,曹操卻又不願暴露自己的窘迫,再三搪塞。直到許攸揭了他的老底,才以實情相告。這裏對人物的語言、動作,都描寫得十分細膩。而以現存的佚文來看,可以說《曹瞞傳》總體是以描寫爲主的。大致每說曹操的一種性格,就描述一個實例。如說曹操“佻易無威重”,便寫了他對音樂的愛好和宴客時縱情恣肆之態;說他“酷虐變詐”,便寫了他割發代死、借糧吏之首以平軍心的多種事例。這種描寫性的增強,對於小說的興起,無疑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曹瞞傳》最特出的長處,在於它反映了人物的複雜性格。史傳作爲一種嚴肅的著作,一般來說,既受到正統儒家思想的影響,又受到作者本人所屬政治集團利益的束縛,對人物的評價,總是褒貶分明,好就是好,壞就是壞。而《曹瞞傳》所寫的曹操,卻不是如此簡單。作者雖是吳人,他對曹操也多有貶責之意,卻沒有把他寫成一個純粹的“壞人”。這裏的曹操,有不避豪強、敢於棒殺得寵宦官叔父的政跡,有徵戰成功之後依然想到反對意見可取之處的政治家氣度,有臨危不懼、鎮定自若的大將風範,也有自幼就形成的無賴相,有睚眥必報的狹隘復仇心理,有時嚴酷,有時輕佻……尤其是曹操機警狡詐的一面,表現得更爲特出。這就活生生地塑造出一個所謂“亂世奸雄”的藝術形象,寫出了人性的複雜而豐富的內涵,令人覺得可信。這個人物形象,爲後來小說、戲曲的再創造,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總之,《曹瞞傳》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是值得重新引起重視的作品。
曹植

曹植

曹植,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曹魏著名文學家,建安文學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爲陳王,去世後諡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後人因他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爲“三曹”,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的評價。王士禎嘗論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仙才”者,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耳。 ► 1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