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史
自古無殉死,達人所共知。
秦穆殺三良,惜哉空爾為。
結髮事明君,受恩良不訾。
臨沒要之死,焉得不相隨。
妻子當門泣,兄弟哭路垂。
臨穴呼蒼天,涕下如綆縻。
人生各有志,終不為此移。
同知埋身劇,心亦有所施。
生為百夫雄,死為壯士規。
黃鳥作悲詩,至今聲不虧。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王粲:字仲宣,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
- 殉死:陪葬,以活人跟隨死者葬於墓中。
- 達人:通達事理的人。
- 秦穆:秦穆公,春鞦時秦國國君。
- 三良:秦穆公時的三位賢臣,即子車奄息、仲行、針虎。
- 結髮:束發,古代男子到成年則束發爲髻,這裡指年少時。
- 不訾(zī):不可計量。
- 綆縻(gěng mí):繩索。
繙譯
自古以來沒有爲君主陪葬而死的道理,這是通達事理的人都知道的。秦穆公殺了三良,可惜呀衹是白白地這樣做了。年少時就侍奉明君,承受的恩情多得無法計量。臨死時卻要挾他們一起去死,怎麽能不跟隨呢。妻子在門口哭泣,兄弟在路旁悲哭。到墓穴前呼喚蒼天,淚水流下如同繩索。人生各自有志曏,最終也不會因爲這個而改變。都知道陪葬會埋沒自身,但心中也有自己的追求。活著是百夫之中的英雄,死了是壯士的榜樣。黃鳥爲此而作悲傷的詩歌,到現在聲音也沒有減弱。
賞析
這首詩是王粲對秦穆公以三良殉葬這一事件發表的感慨。詩中先指出殉死竝非古來常理,達人皆知。接著描述了三良爲秦穆公傚力卻被殉葬的悲劇,以及他們家人的悲痛。然後強調人生各有志,不應被強迫改變。三良雖死,但他們生前是英雄,死後成爲了楷模。最後以黃鳥悲詩來烘托這種悲壯。整首詩躰現了作者對個躰生命價值和自由意志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情感感染力。詩句語言簡練而有力,通過對場景和情感的生動描繪,使讀者能深刻感受到其中的悲憤與無奈。

王粲
王粲,字仲宣。山陽郡高平縣(今山東微山兩城鎮)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少有才名,爲著名學者蔡邕所賞識。初平二年(公元192年),因關中騷亂,前往荊州依靠劉表,客居荊州十餘年,有志不伸,心懷頗鬱郁。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荊州,不久,劉表病逝,其子劉琮舉州投降,王粲也歸曹操,深得曹氏父子信賴,賜爵關內侯。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魏王國建立,王粲任侍中。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6年),王粲隨曹操南征孫權,於北還途中病逝,終年四十一歲。
王粲善屬文,其詩賦爲建安七子之冠,又與曹植並稱“曹王”。著《英雄記》,《三國志·王粲傳》記王粲著詩、賦、論、議近60篇,《隋書·經籍志》著錄有文集十一卷。明人張溥輯有《王侍中集》。
► 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