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子 · 燕語鶯啼三月半

燕語鶯啼三月半,煙蘸柳條金綫亂。五陵原上有仙娥,攜歌扇,香爛漫,留住九華雲一片。 犀玉滿頭花滿面,負妾一雙偷淚眼。淚珠若得似眞珠,拈不散,知何限,串嚮紅絲點百萬。
拼音

譯文

暮春時節燕子叫黃鶯啼,煙柳綠條蒙蒙裊裊在弄眷。五陵原上的姑娘猶如仙娥,手搖著歌扇,香氣爛漫,姑娘的心上人已經遠去,畱住的衹是九華山的一片空雲。 滿頭珠玉裝飾的姑娘好似花一般,有誰能理解她的愁苦?暗自相思雙眼淚水漣漣。那串串眼淚就像珍珠,拈不散數不清,用紅絲串上應有上百萬。

注釋

煙:籠翠在柳樹上的雲氣。 蘸(zhàn):霑染。 金綫:形容嫩黃的柳枝。 五陵:指西漢高帝、惠帝、景帝.武帝、昭帝五個皇帝的陵墓,在今咸陽市附近,由於地近長安,爲遊覽勝地。 仙娥:詞中描寫的女主人公。娥,美女。 九華:九華山,在今安徽省靑陽縣西南。 犀玉:華貴的首飾。 花:花鈿。《唐摭言·卷十》引諺:「白頭花鈿滿面,不若徐妃半妝」。

《天仙子·燕語鶯啼三月半》是敦煌石窟發現的唐五代手寫卷予中無名氏的作品,寫的是一個美麗的歌舞伎在暮春時節的感受。上闋寫其外表的華美,下闋狀其內心的悲哀。婀娜的身姿與擦拭不盡的淚珠、掩飾不了的憂愁,相互映襯,達成一種對比中的和諧。

賞析

這是一首怨詞,寫戀人遠去,給姑娘帶來的痛苦。詞的上闋先從景寫起。前兩句,勾畫了暮春的景色;燕鶯啼叫,柳條在春風中裊裊多姿。作者從動態著筆,寫得有聲有色。尤其是一箇「亂」字,旣形象地寫出了柳條弄春的情態,也婉轉地表達出了主人公煩悶和怨情,情和景交融在一起。經過景物的渲染,主人公出場了:「五陵原上有仙娥,攜歌扇,香爛漫」。仙女般的姑娘何其美。歇拍告訴人們她這樣出場目的,她是要畱住那遠去之人,可事與願違,她衹是「留住九華雲一片」。作者筆鋒一頓一折,婉轉地表達了主人公心頭的怨情。 下闋開頭一句直寫主人公打扮之美,與上闋「仙娥」暗映。接著掉轉筆鋒寫道:「負妾一雙偷淚眼」,又與上闋怨人去暗映。主人公的怨情依然在這一頓一折中代現出來了。作品到此在表現怨情方面,已經非常形象、非常深沉了。可是最後幾句作者又展開想象的翅膀,以生動形象的比喩來抒寫心中無限的怨和恨:「淚珠若得似眞珠,拈不散,知何限,串嚮紅絲應百萬。」以眞珠比淚珠,可見淚之多;以淚之多烘寫傷心之極,從傷心之極正見出怨情之深。一箇平常的比喩在這裏卻把主人公的感情推嚮了高潮。 這首詞揭示了當時中國女性對美好愛情的嚮往、追求,以及她們這種追求幷不爲男子所珍視的社會現實。整首詞感情直樸而深沉。

無名氏

唐代佚名作者的統稱。 ► 37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