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國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毗耶離菴羅樹園,與大比丘衆八千人俱,菩薩三萬二千,衆所知識。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諸佛威神之所建立,爲護法城,受持正法;能師子吼,名聞十方;衆人不請,友而安之;紹隆三寶,能使不絕;降伏魔怨,制諸外道,悉已清淨,永離蓋纏;心常安住,無礙解脫;念、定、總持,辯才不斷;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及方便力,無不具足;逮無所得,不起法忍;已能隨順,轉不退輪;善解法相,知衆生根;蓋諸大衆,得無所畏;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嚴身,色像第一,舍諸世間所有飾好;名稱高遠,踰於須彌;深信堅固,猶若金剛;法寶普照,而雨甘露;於衆言音,微妙第一;深入緣起,斷諸邪見,有無二邊,無復餘習;演法無畏,猶師子吼,其所講說,乃如雷震,無有量,已過量;集衆法寶,如海導師,了達諸法深妙之義;善知衆生往來所趣及心所行;近無等等佛自在慧、十力、無畏、十八不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而生五道以現其身;爲大醫王,善療衆病,應病與藥,令得服行;無量功德皆成就,無量佛土皆嚴淨;其見聞者,無不蒙益;諸有所作,亦不唐捐;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其名曰:等觀菩薩、不等觀菩薩、等不等觀菩薩、定自在王菩薩、法自在王菩薩、法相菩薩、光相菩薩、光嚴菩薩、大嚴菩薩、寶積菩薩、辯積菩薩、寶手菩薩、寶印手菩薩、常舉手菩薩、常下手菩薩、常慘菩薩、喜根菩薩、喜王菩薩、辯音菩薩、虛空藏菩薩、執寶炬菩薩、寶勇菩薩、寶見菩薩、帝網菩薩、明網菩薩、無緣觀菩薩、慧積菩薩、寶勝菩薩、天王菩薩、壞魔菩薩、電德菩薩、自在王菩薩、功德相嚴菩薩、師子吼菩薩、雷音菩薩、山相擊音菩薩、香象菩薩、白香象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妙生菩薩、華嚴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梵網菩薩、寶杖菩薩、無勝菩薩、嚴土菩薩、金髻菩薩、珠髻菩薩、彌勒菩薩、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如是等三萬二千人。 復有萬梵天王屍棄等,從餘四天下,來詣佛所,而爲聽法;復有萬二千天帝,亦從餘四天下,來在會坐;並餘大威力諸天、龍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等,悉來會坐;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俱來會坐。彼時佛與無量百千之衆,恭敬圍繞,而爲說法,譬如須彌山王,顯於大海,安處衆寶師子之座,蔽於一切諸來大衆。 爾時,毗耶離城,有長者子,名曰寶積,與五百長者子,俱持七寶蓋,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各以其蓋共供養佛;佛之威神,令諸寶蓋合成一蓋,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廣長之相,悉於中現;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諸須彌山、雪山、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香山、寶山、金山、黑山、鐵圍山、大鐵圍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宮龍宮,諸尊神宮,悉現於寶蓋中;又十方諸佛,諸佛說法,亦現於寶蓋中。爾時,一切大衆,睹佛神力,嘆未曾有!合掌禮佛,瞻仰尊顏,目不暫舍。長者子寶積,即於佛前,以偈頌曰:‘ 目淨修廣如青蓮 心淨已度諸禪定 久積淨業稱無量 導衆以寂故稽首 既見大聖以神變 普現十方無量土 其中諸佛演說法 於是一切悉見聞 法王法力超羣生 常以法財施一切 能善分別諸法相 於第一義而不動 已於諸法得自在 是故稽首此法王 說法不有亦不無 以因緣故諸法生 無我無造無受者 善惡之業亦不亡 始在佛樹力降魔 得甘露滅覺道成 已無心意無受行 而悉摧伏諸外道 三轉法輪於大千 其輪本來常清淨 天人得道此爲證 三寶於是現世間 以斯妙法濟羣生 一受不退常寂然 度老病死大醫王 當禮法海德無邊 譭譽不動如須彌 於善不善等以慈 心行平等如虛空 孰聞人寶不敬承 今奉世尊此微蓋 於中現我三千界 諸天龍神所居宮 乾闥婆等及夜叉 悉見世間諸所有 十力哀現是化變 衆睹希有皆嘆佛 今我稽首三界尊 大聖法王衆所歸 淨心觀佛靡不欣 各見世尊在其前 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隨類各得解 皆謂世尊同其語 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各各隨所解 普得受行獲其利 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 或有恐畏或歡喜 或生厭離或斷疑 斯則神力不共法 稽首十力大精進 稽首已得無所畏 稽首住於不共法 稽首一切大導師 稽首能斷諸結縛 稽首已到於彼岸 稽首能度諸世間 稽首永離生死道 悉知衆生來去相 善於諸法得解脫 不著世間如蓮華 常善入於空寂行 達諸法相無掛礙 稽首如空無所依’ 爾時,長者子寶積說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長者子,皆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聞得佛國土清淨,唯願世尊說諸菩薩淨土之行。’佛言:‘善哉!寶積!乃能爲諸菩薩,問於如來淨土之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爲汝說。’於是寶積及五百長者子,受教而聽。 佛言:‘寶積!衆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衆生而取佛土,隨所調伏衆生而取佛土,隨諸衆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隨諸衆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所以者何?菩薩取於淨國,皆爲饒益諸衆生故。譬如有人,欲於空地,造立宮室,隨意無礙,若於虛空,終不能成!菩薩如是,爲成就衆生故,願取佛國,願取佛國者,非於空也。’ ‘寶積當知,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諂衆生來生其國;深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衆生來生其國;大乘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大乘衆生來生其國;佈施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一切能捨衆生來生其國;持戒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行十善道滿願衆生來生其國;忍辱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三十二相莊嚴衆生來生其國;精進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勤修一切功德衆生來生其國;禪定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攝心不亂衆生來生其國;智慧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正定衆生來生其國;四無量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成就慈悲喜捨衆生來生其國;四攝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解脫所攝衆生來生其國;方便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於一切法方便無礙衆生來生其國;三十七道品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衆生來生其國;迴向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得一切具足功德國土;說除八難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三惡八難;自守戒行不譏彼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犯禁之名;十善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誠諦;常以軟語,眷屬不離,善和鬥訟。言必饒益,不嫉不恚,正見衆生來生其國。如是寶積,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行;隨其發行,則得深心;隨其深心,則意調伏;隨意調伏,則如說行;隨如說行,則能迴向;隨其迴向,則有方便;隨其方便,則成就衆生;隨成就衆生,則佛土淨;隨佛土淨,則說法淨;隨說法淨,則智慧淨;隨智慧淨,則其心淨;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我世尊本爲菩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佛知其念,即告之言:‘於意云何?日月豈不淨耶!而盲者不見。’對曰‘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非日月咎。’‘舍利弗!衆生罪故,不見如來國土嚴淨,非如來咎;舍利弗!我此土淨,而汝不見。’ 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念,謂此佛土以爲不淨,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譬如自在天宮。’舍利弗言:‘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棘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爲不淨耳!舍利弗!菩薩於一切衆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 於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衆嘆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淨悉現。’佛語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爲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衆惡不淨土耳!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如是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 當佛現此國土嚴淨之時,寶積所將五百長者子,皆得無生法忍,八萬四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佛攝神足,於是世界,還復如故;求聲聞乘,三萬二千諸天及人,知有爲法,皆悉無常,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八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
拼音

譯文

我曾經親自聽佛這樣說。 那時候佛在毗耶離城的菴羅樹園中,與八千大比丘在一起,還有三萬二千位菩薩。菩薩們都是一切人衆所熟悉的,無論道行,無論智慧都已經成就,並獲得了諸佛如來的威力助持,自身也便成了護法之城。他們宣說正法的聲音,如獅子一樣的勇猛,遍及十方,無所不聞。衆生不需籲請,便得到菩薩們的友愛慈慰;佛法僧三寶不絕,發揚光大,仰仗他們的努力。煩惱魔障及一切怨恨,菩薩們全部降伏;外道邪說被他們蕩除而顯得清淨。所有菩薩不受糾纏拖累,心中安寧,常住自由自在的無礙之境。或念或定,都持善不失,不起惡意,具有七種辨才;具有充足的佈施、忍辱、持戒、精進、禪定、智慧的六度功德,而又能夠因衆生具體情形而方便度人;達到了對一無所得境界本身也不加思慮的無生法忍;已經隨順無生之道,從佛說法而不倒退。善於瞭解事物本質,熟知衆生不同本性;超出衆生之上而得四種無畏;以功德智慧陶冶自心,形象美好可以稱爲第一。捨去世間卑俗的裝飾之物,美德的名聲高遠,超出須彌山之外。信心堅固,如同金剛佛法如日光照臨大地,如甘霖滋潤萬物,菩薩們宣說佛法的聲音異於平常,可稱微妙第一。他們深入緣起法,斷餘了有我有常等等邪見;不偏執於有,不偏執於空;也就沒有煩惱邪見的習氣,未來不受惡劣的果報。菩薩們說法,如獅子吼叫,如雷霆震動,衆生無不懾服;他們宣說的內容與如來法身等同,所以不可測量,也超出任何限量。菩薩們如航海導師,引衆生入洶涌的生死海中尋求法寶。菩薩們深刻地把握一切存在的玄妙,完全地瞭解衆生行爲導致的轉生傾向,及心中意念的美與惡。諸佛得無可比擬的大智慧,菩薩們則接近佛而得自在慧,又得到了接近諸佛成就的十力、四無畏和十八不共法等。菩薩們關閉了通向五種惡趣的轉生之門,但又毫不猶豫投入五道,顯現自身;菩薩是醫生中的醫生,善於治療一切衆生病,對症下藥,使衆生服而祛病。菩薩功德無不成就,無量佛土因之無不清淨,或見或聽菩薩說法的無不獲大利益;凡有所修所作善行的,也都各得應有的報嘗。 具備以上所說的諸種功德,圓滿無缺的菩薩,分別有這些:等觀菩薩、不等觀菩薩、等不等觀菩薩、定自在王菩薩、法自在王菩薩、法相菩薩、光相菩薩、光嚴菩薩、大嚴菩薩、寶積菩薩、辯積菩薩、寶手菩薩、寶印手菩薩、常舉手菩薩、常下手菩薩、常慘菩薩、喜根菩薩、喜王菩薩、辯音菩薩、虛空藏菩薩、執寶炬菩薩、寶勇菩薩、寶見菩薩、:帝網菩薩、明網菩薩、無緣觀菩薩、慧積菩薩、寶勝菩薩、天王菩薩、壞魔菩薩、電德菩薩、自在王菩薩、功德相嚴菩薩、師子吼菩薩、雷音菩薩、山相擊音菩薩、香象菩薩、白香象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妙生菩薩、華嚴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梵網菩薩、寶仗菩薩、無勝菩薩、嚴土菩薩、金髻菩薩、珠髻菩薩、彌勒菩薩、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象這樣的菩薩共有三萬二幹人,此外還有大梵天的天王數萬人,如屍棄等等。他們從四天下而來到佛的住所,想聽佛說法。另外還有一萬二幹天帝,也從四天下而來參加演說佛法之會,聚集一堂。再有具大威力的諸天、神、龍、夜叉、乾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眼羅迦等八部之衆,也來赴會。更有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也來法會上入座。 這時候的佛祖在無量數的大衆恭敬圍繞之下,爲他們演說妙法。佛祖居衆人當中,猶如須彌山偉岸地突出於大海當中。從那衆寶裝飾的獅子座上,佛祖的金光照耀着所有大衆。這時候,有名叫寶積的毗耶離城長者之子攜帶七寶傘蓋,也來到佛的住處。他們伏在地下,行頭面觸佛足的大禮,然後各人獻上寶蓋傘幢,以供養佛祖。佛憑藉他的神威,將數百蓋傘幢,合成一碩大寶傘,讓它可以掩蔽三千大幹世界。世界無論如何遼闊廣大,仍然完全地顯現其中。這巨大的寶傘蓋下,有三千大幹世界,有須彌山、雪山、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香山、寶山、金山、黑山、鐵圍山、大鐵圍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以及天空中的日月星辰,也還有天宮、龍宮等八部諸衆的宮殿。 所有大衆,親眼得見佛祖神力,無不感嘆,稱說以往未有這種神蹟,而後雙手合十,禮敬佛祖,擡頭瞻仰佛祖,目光不能離開片刻。那爲首的毗耶離城中長者之子寶積,便在佛祖跟前頌出這樣一段長偈: 目淨修廣如青蓮,心淨已度諸禪定; 久積淨業稱無.量導衆以寂故稽首。 既見大聖以神變,普觀十方無量上; 其中諸佛演說法,於是一切悉見聞。 法王法力超羣生,常以法財施一切; 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已天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 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 無我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 始在佛樹力降魔,得甘露滅覺道成。 已無心意無受行,而悉摧伏諸外道; 三轉法輪於大幹,其輪本來常清淨; 無人得道此爲證,三寶於是現世間。 以斯妙法濟羣生,一受不退常寂然; 度老病死大醫王,當禮法海德無邊。 譭譽不動如須彌,於善不善等以慈; 心行平等如虛空,孰聞人寶不敬承? 今奉世尊此微益,於中現我三千界, 諸天神龍所居宮,乾達婆等及夜叉, 悉見世間諸所有,十力哀現是化變。 衆睹希有皆嘆佛,今我稽首三界尊。 大聖誥王衆所歸,淨心觀佛靡不欣; 各見世尊在其前,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 皆謂世尊同其語,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以,音演說法,衆生各各隨所解, 普得受行獲其利,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以廠音演說法,或有恐畏或歡喜, 或生厭離或斷疑,斯則神力不共法。 稽首十力大精進,稽首已得無所畏。 稽首住於不共法,稽首一切大導師。 稽首能斷諸結縛,稽首已到於彼岸。 稽首能度諸世間,稽首永離生死道。 悉知衆生來去相,善於諸法得解脫; 不著世間如蓮華,常善入於空寂行; 達諸法相無掛礙,稽首如空無所依。 當時長者之子寶積說完偈頌,便對佛祖說:“世尊,我們這五百長者之子都已經發心,立誓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想聽您說說,如何可以得到清淨佛國;希望世尊您給我們宣說菩薩修習淨土的踐行。” 佛祖回答:“善哉!寶積啊,難得你能爲諸菩薩詢問修習的法門。仔細聽着吧!好好地思考!我就爲你們演說吧。”於是寶積以及五百長者之子聆聽敬受教誨。 佛說:“寶積,菩薩所依的佛國淨土就是一切衆生之屬啊。爲什麼這樣說呢?菩薩的佛國大小取決於他們所度化的衆生多寡;菩薩的佛國的美好取決於衆生棄惡向善的水平;菩薩 依據衆生來世生於何國的可能性而進入佛之智慧並建立佛土,也依據這種可能性而萌生菩薩道根並建立佛土。爲什麼這樣?菩薩之所以要建立佛國淨土乃是爲了有益衆生啊。譬如有人,在寬敞的地方建造宮殿,可以隨其所需建造,不受制約妨礙;但他如果在虛空之中興建土木呢,自然不會成功。同樣的道理,菩薩是以衆生爲基礎,以成就衆生,使離苦得樂而建立佛國。其佛國並不是建在虛空之上而是依靠衆生的。 “寶積,-你應當知道,質直之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的日堠,一切正直無誨的衆生來生其國;深固之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的時候,一切具足圓滿功德的衆生來生其國;大乘心是菩薩淨土,當菩薩成佛的時候,一切信仰大乘的衆生來生其國;佈施是菩薩淨土,當菩薩成佛的時候,一切能捨除國家、財產、身體、生命,不沾染貪愛慳吝的衆生,也便來生他的佛國;持戒是菩薩淨土,當菩薩成佛的時候,一切戒行清淨得十善道圓足的衆生,也便來生他的佛國;忍辱是菩薩的淨土,菩薩成佛的時候,一切因能行忍辱而身形美好,具三十二瑞相的衆生,也便來生他的佛國;精進是菩薩淨土,當菩薩成佛的時候,一切始終努力,勤懇修習種種功德的衆生,也便來生他的佛國廠禪定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的時候,一切心注一境,攝念不亂衆生,也便來生他佛國,智慧是菩薩淨土,當菩薩成佛的時候,一切得正智慧,得決定法相的衆生,來生他的佛國;慈悲喜捨四種無量心便是菩薩的淨土,當菩薩成佛的時候,卞切具有無限慈愛心、悲憫心、喜悅心和平等心的衆生,來生他的佛國;四攝之法是菩薩的淨土,當菩薩成佛的時候,一切因菩薩惠施財產與教法,因其仁愛之語,利益之行,因其同修共進而得解脫的衆生,都來生到他的佛國;方便是菩薩的淨土,菩薩成佛的時候,二切因菩薩方便施教,無礙救度的衆生,來生他的佛國;三十七種道品是菩薩的淨土,當菩薩成佛的時候,一切修習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和七覺分;八正道的衆生,來生他的佛國。迴向心是菩薩的淨土,菩薩成佛的時候,由於他凡有善德便普施衆生,所以其佛國自然具有一切功德;說消除八難是菩薩淨土,到菩薩成佛的時候,他的佛國自然也沒有三種惡道和八種無緣見佛的缺陷;自己持守戒行,不議論別人缺點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的時候,他的佛國自然沒有違犯禁戒的名聲;十善法門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的時候,自然享有諸種善果報,衆生親到他的佛國中不夭亡,得財富,得清淨行,得誠懇語,得和善語,親友不分離,善排解糾紛,話語有益他人,不嫉惱,不嗔恚,無邪僻見解。 “如上所說,寶積啊廠菩薩由其質直之心而發願行;由其願行而得深厚道心;由其深厚道心而善調伏迷妄意念;能調伏內心則能踐行;能踐行則能將功德迴向,能迴向,則因大乘道而行善巧方便;能善巧方便,則能幫助衆生成就菩提正道;因衆生盡皆成道,而穢土也成淨土;隨佛淨土建立,說法亦便清淨;既有清淨說法,即有清淨智慧產生,也就有清淨明慧的心;內心既然清淨,一切功德無不清淨。所以說,寶積啊,如果菩薩要想建立佛國淨土,應當首先清淨其心,隨着內心的清淨,佛土自然也就相應清淨了。” 這時候,聽衆中的舍利弗得到了佛祖如來的神威加被,心中隨着便這麼考慮道:如果說菩薩要先清淨其心,才能使佛國清淨的話,豈不是說,我佛如來當初爲菩薩的時候,也有不甚清淨的價段了嗎?佛世尊當即知道了他的意念,便開口說道;“你怎麼會這麼想呢?日月如此明潔,豈有不潔?不過,瞎眼之人看不見而已!舍利弗回答:“是的,世尊,並非日月不明,而是瞎眼之人自己視而不見。” . 佛祖又說;“舍利弗,有人看不見如來佛囪的清淨莊嚴,這不是如來的過失啊。舍利弗,我的國土清淨無穢,但你卻看不見,所以生出疑惑來。”這時候,螺髻梵王告訴舍利弗說:“你不該有這種疑惑念頭呢,怎麼會覺得佛國此土有不淨穢染呢?在我看來,釋迦牟尼佛的國土清淨明徹,有如自在天宮的明淨—般,其間並無二致。” 舍利弗便說:“我明明看見此國土中有丘陵坑窪,有荊刺草莽,有沙礫土石所成諸山,有種種穢惡滿盈其中啊。” 螺髻梵王說:“我看是仁者你心中有高低染淨種種分別,所以才於此國土中看見了不淨染穢哩。舍利弗啊廠菩薩對於一切衆生,深懷有平等之心,其深厚虔敬之清淨心,以佛之智慧爲所依據,所以能在此國土中見到清淨。” 螺髻梵王話音剛落,佛世尊以腳趾略一按地,,由無窮無盡珍寶裝飾起來的王幹大幹世界立即顯現出來,其華麗莊嚴,有如寶莊嚴佛本人,在用他的無量功德裝飾這佛國淨土哩。佛祖周圍的一切聽衆無不因此感嘆萬端,稱說見未曾有過的奇妙景像。所有聽衆都發現自己就坐在蓮花寶座上。 佛祖於是對舍利弗說:“你就看看我這佛土的莊嚴吧!難道還不清淨妙好?”舍利弗答道:“是的,我佛世尊,以往我未曾得見,以往我亦未曾聽說。而今我眼前完全是一片放大光明的清淨莊嚴美妙的佛國哩!” 佛祖告訴舍利弗:“我所住世的國土從來便象這樣清淨,如果有時看上去會有些污穢惡劣,那只是爲了向衆生顯示,所謂染淨,純然是衆生的行爲善惡所得或福或罪的果報啊。這就象色界的諸天人,雖然在同—個食器中取食用餐,但依據他們福德的差異,那飯食的色香味等也各各不同哩。所以說,舍利弗啊,如果有人心中清淨,他自然能見到此國土中心中以種種功德裝飾起來的美好景像;” 就在我佛世尊憑神力示顯他的莊嚴妙好的國土時,那從毗耶離中前來禮敬並聽我佛祖演說正法的寶積,連同另外五百長者之子,都同時得了無生法忍的智慧,見諸法不生,心智歸於寂滅。佛祖跟前的八萬四千人衆,一時都立下誓言,要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無上道心。佛祖收回他按在地上的神足,於是三千大幹世界還歸原處,從衆人眼前消失。那些從佛祖聽法,求聲聞乘解脫的三萬二千諸天神,以及其它人衆,由佛的神蹟而了徹緣起生滅的道理,產生了對有爲法終歸無常的認識,體會到求清淨,除世間煩惱塵垢的必要性,由此便得了法眼淨的成果。另外有八千比丘,,由於對諸法不執受,便不有穢染,因之離除了九十八種結漏的羈絆,內心得到解脫。

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大約與我國孔子同時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 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在19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捨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歲時,他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遂開啓佛教,隨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恆河流域一帶傳教。年80在拘屍那迦城示現涅磐。 ► 15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