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虪傳

仁義,天德也。天不獨施之於人,凡物之有性識者咸有之,顧所賦有厚薄也。余家有貓曰虪,每與眾貓食,常退處於後,俟眾貓飽,盡去,然後進食之。有復還者,又退避之。他貓生子多者,虪乃分置其栖,與己子幷乳之。有頑貓不知其德於己,乃食虪之子,虪亦不與較。家人見虪在旁,以為共食之,以畜自食其子不祥而痛笞之,棄於僧舍。僧飼之,不食。匿籠中,近旬日,餓且死。家人憐且返之,至家然後食。家人每得幼貓,輒令虪母之。嘗為他貓子搏犬,犬噬之幾死,人救獲免。及死,余命貯篦中,葬於西園。昔韓文公作《貓相乳説》,以為北平王之德感應召致,及余家有虪,乃知物性各於其類,自有善惡。韓子之説,幾於諂耳。嗟乎!人有不知仁義,貪冒爭奪,病人以利己者,聞虪所為,得無愧哉!
拼音

譯文

仁義是上天賦予的品德。上天不單單將它賦予人類,凡是有天分的物種都有,衹是(上天)賦予的有多有少(罷了)。我家有一隻貓名叫,每次與其它貓一起喫飯,(它)常常退到後面,等其它貓喫飽,都離開了,這之後(它)纔過去喫。有(其它貓)又回來(喫)的,(就)又退後躲開。其它貓有生孩子較多的,就分(一些幼仔)放在自己窩裏,與自己的孩子一起哺乳。有(一隻)頑劣的貓不懂得對自己有恩,竟然喫掉了的孩子,也不與它計較。家裏人看見在旁邊,以為(與頑劣的貓)一起喫掉了自己的孩子,認為畜類自己喫掉自己的孩子很不吉利,就狠狠地鞭打了,將拋棄到僧舍。僧人餵食,不喫。(僧人將)放在籠子中,將近十天,(一直不喫飯)快要餓死了。家裏人可憐它,將它帶回家,回到家後(纔)喫東西。家裏人每次得到幼貓,就讓哺育。曾經為了(保護)其它貓的孩子與狗搏鬬,狗齩他,差一點把它齩死,有人救(它)纔得以幸免。等到死去,我命人放在竹籃中,埋葬在西園。過去韓文公寫《貓相乳説》,認為(貓相乳是)受北平王的高尙品德感化(纔)達到的,等到我家有了,(我)纔了解物類天性各有不同,本自有善有惡。韓愈的説法,差不多接近諂媚了。唉!那些不知仁義,貪婪相爭,損人利己的人,聽到做的事,難道不慚愧嗎!

注釋

虪(shù):《說文》:「黑虎也。」
司馬光

司馬光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爲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 157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