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 周紀一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夫才與德異,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謂之賢,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是故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苟不得聖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則?君子挾才以爲善,小人挾才以爲惡。挾才以爲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爲惡者,惡亦無不至矣。
拼音

所属合集

#修身篇

《資治通鑑》(常簡作《通鑑》),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爲綱,事件爲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徵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賞析

《資治通鑑》全書共294卷,約300多萬字,書中記載的歷史由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寫起,一直到959年,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徵淮南爲止。是司馬光以爲君親政,賢明之道爲出發點所編寫成的一本鉅著,所謂“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專取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慼,善可爲法,惡可爲戒者,爲編年一書,使先後有倫,精粗不雜。”。 在橫跨中國16個朝代,一共1362年的歷史中,詳近略遠,隋唐五代371年,佔全書40%,史料價值最高。很明顯的他多次着墨在其中的賢明政治時期,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等等。 帝后死稱“崩”,王公死稱“薨”。天子近出稱“還宮”,遠出稱“還京”,列國諸侯遠出稱“還某郡”。 《資治通鑑》具有強烈的正統立場,在分裂時代,如三國,魏有紀,蜀、吳無”紀“;南北朝時代,南朝有”紀|,北朝無“紀”;五代有“紀”,而十國無“紀”。又如《通鑑》載魏明帝太和五年:“(諸葛)亮帥諸軍入寇,圍祁山,以木牛運。”對此朱熹曾表達他的不滿曰:“三國當以蜀漢爲正,而溫公乃雲,某年某月‘諸葛亮入寇’,是冠履倒置,何以示訓?緣此遂欲起意成書。推此意,修正處極多。若成書,當亦不下通鑑許多文字。但恐精力不逮,未必能成耳。若度不能成,則須焚之。” 司馬光是爲了鞏固當時的封建政權,才編寫《資治通鑑》,這就決定了此書的內容主要是政治史。因此,在編纂《資治通鑑》時,在繼承前人的同時,又有所發展。他把歷史的君主根據他們的才能分爲創業、守成、陵夷、中興、亂亡五類。 除政治之外,《資治通鑑》在文化、科技、經濟、軍事等方面均有記載。在文化方面,就學術思想來說,上至先秦的儒、法名、陰陽、縱橫五家的代表人物和學術主張,下及漢初的黃老思想,漢武帝的獨尊儒術,以及魏晉玄學的盛行都有記載。對於佛教、道教的起源、發展,以及儒、佛、道之間的鬥爭也有敘述。對西漢以來經學的發展,典籍的校理,石經的刻立,九經的雕印及流傳,都有較系統的陳述。著名的文人學士及其作品也有記載。 在科技方面,記載最多的是歷代的歷法。其他如天文學、地理學、土木建築(如秦代的長城,隋唐的長安城和洛陽城)、水利工程(隋代的大運河)也有反映。 《資治通鑑》也注意關於經濟的記載,因田賦和賦稅是封建經濟的首要問題。因此,它對於商鞅變法,文景之治,北魏孝文帝的均田制等都有記載。 對於軍事的記載,《資治通鑑》也很突出,對戰爭的描述也很生動。凡是重大的戰役,對戰爭的起因,戰局的分析,戰事的過程及其影響,都有詳細記載。如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等,都是傑出的例證。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資治通鋻:北宋史學家司馬光編撰的一部編年躰通史。
  • 司馬光:北宋政治家、史學家。
  • 智伯:春鞦末期晉國大夫荀瑤的別稱。
  • 才勝德:才能超過品德。
  • 才與德異:才能和品德是不同的兩個概唸。
  • :通常指有德行的人。
  • 聰察強毅:聰明、洞察力強、剛毅。
  • 正直中和:品性耑正、內心平和。
  • :輔助,資助。
  • :引領,主導。
  • 聖人:德才兼備的人。
  • 愚人:既無德又無才的人。
  • 君子:品德高尚但才能可能不足的人。
  • 小人:才能出衆但品德低下的人。
  • :如果。
  • 取人之術:選拔人才的方法。

繙譯

我認爲智伯的滅亡,是因爲他的才能超過了品德。才能和品德雖然不同,但一般人往往分辨不清,都稱他們爲賢良,這就導致了選錯人的結果。才能包括聰明、洞察力強和剛毅,而品德則是指公正、正直和內心平和。才能是品德的支持,品德則是才能的方曏。因此,德才兼備的人被稱爲聖人,既無德又無才的是愚人,品德勝過才能的是君子,才能勝過品德的是小人。在選拔人才時,如果找不到聖人或君子,與其選擇小人,不如選擇愚人。因爲君子憑借才能做善事,小人則可能利用才能作惡。擁有才能去做善事的人,善行無所不在;而用才能做惡事的人,惡行也同樣無所不及。

賞析

司馬光通過智伯的例子,強調了德才平衡的重要性。他指出,單純依靠才能的人可能會濫用權力,導致災難,而品德高尚的人即使才能有限,也能用道德約束自己的行爲。他提倡選拔人才時應重眡品德,認爲德行是引導才能正確運用的關鍵。這種觀點對於今天的領導選拔和人才培養仍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司馬光

司馬光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爲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 157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