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士不讀《史記》

宋荔裳方伯在塾讀書時,有岸然而來者,則一老甲榜也。問:「小兒讀何書?」以《史記》對。問:「何人所作?」曰:「太史公。」問:「太史公是何科進士?」曰:「漢太史,非今進士也。」遂取書閲之,不數行,輒棄去,曰:「亦不見佳,讀之何益?」乃昂然而出。
拼音

譯文

宋荔裳(方伯)在學堂裏讀書的時候,(某一天)有一個表情嚴肅的人走了進來,(一看)原來是一位老甲榜。老甲榜問他:「(你這個)小孩子在讀什麽書啊?」宋荔裳恭恭敬敬地回答説在讀《史記》。老甲榜(又)問他:「什麽人所寫的呢?」宋荔裳恭恭敬敬地回答説:「是太史公寫的。」老甲榜(奇怪地)問道:「太史公是哪一科(中的)進士?」宋荔裳説:「太史公是漢朝時候的太史,不是現在的進士啊。」老甲榜於是(裝腔作勢地)取過《史記》來看,看了沒幾行,就丢下書,説:「也不見得好,你讀它又有什麽好處呢?」(説完)就仰著頭走出去了。

注釋

宋荔裳:宋琬,號荔裳,清代初散文學家。 方伯:明清時對布政使的稱呼。 塾:學堂。 岸然:嚴肅的樣子。 甲榜:清朝科舉制度中進士的別稱。清朝科舉,鄉試即舉人試,考取舉人的榜為乙榜;會試即進士會試,考取進士的榜為甲榜,分別為甲榜、乙榜,合稱「兩榜」。 對:回答。 太史公:《史記》約成書於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來是沒有書名的,司馬遷完成這部巨著後贈送給當時的大學者東方朔看過,東方朔非常欽佩,就在書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馬遷的官職,「公」是美稱,「太史公」也衹是表明誰的著作而已。 遂:於是。 去:離開 佳:好的、美的。 益:好處。

明清兩朝統治者規定,科舉考試中必須用八股文體作文章,文章題目都從四書中來,幷且要求文義必須以朱熹的集注作爲準繩。一些讀書人終其一生衹在欽定的幾部書裏討生活,以割裂經義爲能事,不知《史記》爲何書,不知太史公爲何人,就毫不奇怪了。然而,這樣愚妄無知的人偏能金榜題名,這眞是對科舉制度的莫大諷刺。表現的科舉制度毒害知識分子。

王士禛

原名王士禛,賜名士禎,字子眞,一字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世稱王漁洋,諡文簡。山東新城(今桓臺縣)人,常自稱濟南人。清順治十五年(西元一六五八年)進士,康熙四十三年(西元一七〇四年)官至刑部尚書,頗有政聲。清初傑出詩人、文學家,繼錢牧齋之後主盟詩壇,與朱竹垞並稱「南朱北王」。詩論創「神韻」説,於後世影響深遠。早年詩作清麗澄淡,中年轉爲蒼勁。擅長各體,尤工七絕。好爲筆記,有《池北偶談》、《古夫於亭雜録》、《香祖筆記》等。 ► 32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