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峴臺記
尙書司門員外郎晉國裴君,治撫之二年,因城之東隅作臺以遊,而命之曰擬峴臺,謂其山溪之形,擬乎峴山也。數與其屬與州之寄客者遊其間,獨求記於予。
初,州之東,其城因大丘,其隍因大溪;其隅因客土以出溪上。其外連山高陵,野林荒墟,遠近高下,壯大閎廓,怪奇可喜之觀,環撫之東南者,可坐而見也。然而雨隳潦毁,蓋藏棄委於榛叢茀草之間,未有即而愛之者也。
君得之而喜,增甓與土,易其破缺,去榛與草,發其亢爽,繚以橫檻,覆以高甍,因而爲臺,以脫埃氛,絶煩囂,出雲氣而臨風雨。然後溪之平沙漫流,微風遠響,與夫浪波洶涌,破山拔木之奔放。至於高桅勁櫓,沙禽水獸,下上而浮沉者,皆出乎履舄之下。山之蒼顔秀壁,巓巖拔出,挾光景而薄星辰。至於平岡長陸,虎豹居而龍蛇走,與夫荒蹊叢落,樹陰晻暖,遊人行旅,隱見而斷續者,皆出乎衽席之內。若夫雲煙開斂,日光出沒,四時朝暮,雨暘明晦,變化不同,則雖覽之不厭,而雖有智者,亦不能窮其狀也。或飲者淋灕,歌者激烈;或靚觀微步,旁皇徙倚,則得於耳目與得之於心者,雖所寓之樂有殊,而亦各適其適也。
撫非通道,故貴人蓄賈之遊不至。多良田,故水旱螟螣之災少。其民樂於耕桑以自足,故牛馬之牧於山谷者不收,五穀之積於郊野者不垣,而晏然不知枹鼓之警,發召之役也。君旣因其主俗,而治以簡靜,故得以休其暇日,而寓其樂於此。州人士女,樂其安且治,而又得遊觀之美,亦將同其樂也。故予爲之記。其成之年月日,嘉祐二年之九月九日也。
拼音
譯文
尙書司門員外郎,晉國裴君在治理撫州的第二年,在靠城的東角修築一座高臺,供人遊覽,幷給它取名叫擬峴臺,意思是説那兒山巒溪水的形態,可以同峴山相比擬。裴君多次和下屬官吏以及外地寄居在本州的賓客在臺上遊覽,獨自向我請求寫篇記。
起初,撫州城東面靠著一座大山丘,護城壕溝憑借一條大溪流,城角是從別處運土修成,聳立在溪流之上。城角外面山巒連綿,高陵挺拔,蒼茫的林木,荒凉的廢墟,或遠或近,或高或低,氣象雄壯開闊,令人驚奇欣喜,這番環繞撫州城東南部的景觀,坐在城角都能一覽無餘。然而經過雨水的衝刷破壞,城角逐漸被掩埋廢棄在樹叢雜草之中,再也沒有到這裏登臨而喜愛它的人了。
裴君發現這箇地方後特別高興,於是增築磚石土方,改變它的破損殘缺面貌;去除掉灌木叢和雜草,展現出它的地勢高曠。周圍插上欄杆,上面蓋起亭閣,順勢就建起了一座高臺,用來脫離世俗之氣,隔絶人間喧囂,使雲氣往來,風雨降臨。然後溪水的平軟沙灘,長長的流水,微風拂動而遠處傳來的響聲,以及波浪洶涌,如同衝破山體、卷走樹木的奔突氣勢,直至高帆長槳的船隻,沙灘上飛禽和水中動物上下浮沉的情景,都在人們漫步擬峴臺時呈現出來。那山巒的蒼靑,巖壁的秀美,峰頂的挺拔,裹挾著光影而迫近天上的星辰;直至平緩的山岡,擴展開來的陸地,如同虎豹蹲立,又像龍蛇飛奔;還有荒僻的小路,散布的村落,在樹蔭的掩映下或明或暗,來往的行人時隱時現又斷斷續續。這一番景象,都在人們端坐擬峴臺時撲入眼簾。至於煙雲的疏散和聚集,日光的閃現和隱沒,四季的晨景與暮色,雨天晴天的明亮與昏暗,變化不同,盡管觀賞起來讓人不厭倦,可即使眞有特高明的人,也不能把這景色描述得窮形盡相。登臨擬峴臺的人,有的飲酒,酣暢淋灕;有的唱歌,激揚壯烈;有的靜觀,輕移腳步;有的徘徊來徘徊去,四處憑倚欄杆。他們遊臺時耳聞目睹的景色和心中的感受,由此而得到的歡樂盡管各不相同,但人人都心滿意足了。
撫州幷不是交通要道,所以有地位的人和富商不到這裏來。但這裏良田很多,所以水旱蟲災也很少發生。當地居民很高興種田植桑來滿足自己的生活需要,所以放牧在山谷的牛馬到了時候不牽回家,堆放在野外的糧食不壘墻守護,太太平平,不知道軍事報警和應徵去作戰。裴君順應當地的民俗,用簡單清靜的辦法進行治理,所以能够有閑暇的日子休息,而在擬峴臺寄託自己的快樂。州裏的男女老少,很滿意生活的安定和州事的治理,這回又得到了遊覽觀賞的好去處,也必將會與裴君同樣的快樂。所以我爲裴君寫了這篇記,寫成的具體時間是嘉祐二年九月九日。
注釋
擬峴(xian)臺:在江西省臨川縣東隅的鹽步嶺上。
尙書司門員外郎:刑部尙書屬下守衛京城城門的官員,外調爲撫州太守。
晉國裝君:山西人裴材。
撫:即撫州,今江西省臨川縣。
峴山:一名峴首山,在湖北襄陽縣南九里。晉代羊祜鎮襄陽,嘗登此山。裴材追慕羊祜,故稱擬峴臺。
因:依傍。
客土:裴材客居此地,故稱客土。
閎廓:宏大空闊。
西隳潦毁:被西水衝壞。隳,毁壞;潦,雨後積水。
莽草,長在路上的雜草。
甓(pì):磚。
高甍(méng):高大的房屋。甍,屋脊。
履舄(xì):鞋。這裏指腳。舄,鞋。
挾光景:迎接陽光。
薄:迫近。
荒蹊:荒僻的小路。
叢落:村落。
胰暖:昏暗。
靚觀微步:安詳地觀看,慢慢地行走。靚,通“通”。
榜徨徙倚:畱連不去。徙倚,低徊。
蓄賈:富商。
螟媵:昆蟲類的害蟲。
垣:墻。指築墻圍護。
枹鼓:擊鼓告警。枹,鼓槌。
嘉祜二年:公元1057年。嘉祜,宋仁宗趙禎的年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