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那高高的畫船,系在春水邊,一動不動。它在等誰?哦,是外出的遊子,喝着別離的酒,情意正濃。遊子惜別,畫船可不管;
無論是煙波浩蕩,無論是風吹雨打,它總是帶着滿船離愁別恨,駛向江南。
注釋
亭亭:高高聳立的樣子。
畫舸(gě):即畫船。
半酣:半醉。
序
《柳枝詞》是北宋鄭文寶所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一說此詩爲北宋張耒所作,題目爲《絕句》。)該詩寫離恨,用了反襯手法寄寓了作者離別時的不捨。該詩意境優美,情感真摯,被選入《宋詩三百首》。
賞析
該詩首句是說一隻漂亮的畫船系在岸邊的柳樹上,表現的是一個“等”字。“亭亭”多用來形容姑娘之苗條、靚麗,作者卻用來描寫船,可見作者的構思不同一般。“系”的後面省略了賓語,與劉禹錫的“只有垂楊綰別離”手法相同,且暗切題意,手法不同凡響。“春潭”化用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用筆老到,佈局精巧。該句中沒有正面寫柳,但“系”字和詩題相照應,已暗示了所繫之處。古代有折柳贈別的風俗,因爲“柳”諧“留”音,寓有惜別之意,因此,首聯所展示的系舟楊柳岸的畫面,恰是一幅春江送別圖。
次句以“直待”接續,回答了等的對象:行人,也就是將要離開家鄉的人。在船將發未發之際,送行者和行人依依話別,做最後一刻的流連。珍重彼此的友誼,珍重這別離的時刻,送行的人殷勤勸酒,“直到行人酒半酣”,這裏含有“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意思。同時也表明,行人所以喝得半醉,一來是朋友情重,二來是爲了排遣離憂。作者在上一句“亭亭畫舸”停在水中這一特寫背景下,創立了似乎是遊春的場面,而下句轉入離別,出現心理的反差,離別的黯然銷魂的意況隱現在句中。這兩句語言很含蓄,意思卻很明白。這裏不說人有情而怨別,卻怪畫船無情,無理而妙。
三四句作者直寫離別。第三句在首句“點染的畫船上做文章,說不管煙波浩渺,不管風風雨雨,行人終將離去,畫船帶走的只是離愁別恨。包含了送行者相留不住的怨情,也表現了行人慾留不能,不得不走的無奈,像是友人對行者的埋怨,又像是行者的自怨自艾,寫得情意盎然。
末句將抽象的離恨,化爲有形體、有重量的東西,使人分外感到離恨的深刻沉重,意象非常新奇。作者不寫船帶走行人,也不寫行人的離恨,而是說船帶走的是離恨,多了一層轉折,加深了意境。同時把離愁悲恨這一抽象的情態想象成實在的物質,可以放在船上運走,就更爲奇妙。此詩在新巧上做文章。作者把離愁別恨變成有分量的東西,可用船來載,在“愁”的分量上做文章,更加深切地表現了心中的悽苦,爲人所稱道。這一手法爲後代詩人借鑑。好的比喻,好的意境,是不怕重複的。
該詩全篇構思精巧,把無形的別情寫得具體、有形。作者用到如下幾種手法:一是第四句中的“載”字,把抽象的別情化爲有形的、可以被運載的東西,同時也顯示出別情的沉重。這一形象化的說法,後來常被詩人所仿效;二是移情於物。似乎是無情的畫舸,在經過一段沉默難耐的等待之後,只等行人上了船,便毫不遲疑地把人載向江南。人情無奈,遷怨於物,如此言情,深婉蘊藉。三是七絕詩通常分爲兩節,前兩句與後兩句間有一個轉折,而此詩一氣而下,使我們直覺得相別之乾脆、舟行之飛速,不容人有絲毫的纏綿悱惻,有力地烘托出濃重的怨別之意。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亭亭:高高直立的樣子。
- 畫舸(gě):裝飾華美的船。
- 系(jì):拴,捆綁。
- 直待:一直等到。
- 酒半酣:喝酒喝到半醉。
- 載將:載着。
翻譯
那高高挺立、裝飾華美的畫船靜靜地系在春天的水潭邊,一直等到送行的人與即將遠行的人喝到半醉。就這樣不顧江上的煙波浩渺和風雨交加,這船載着滿滿的離恨駛向江南。
賞析
這首《柳枝詞》以一個獨特的視角,生動展現了離別的場景。開篇「亭亭畫舸系春潭」描繪出一幅靜態畫面,畫船繫於春日水潭,本是美好的場景,卻給人一種凝重感,爲下文的離別埋下伏筆。 「直待行人酒半酣」,「直待」二字把送行之人心中的不捨拖延和盤托出,而「酒半酣」則讓情感在微醺中更加複雜濃烈。 後兩句「不管煙波與風雨,載將離恨過江南」是神來之筆,將抽象的「離恨」具象化,讓船「載將」離恨,彷彿離恨有了重量,使得情感表達更爲真切深刻,「不管」二字又強調了離別的無奈與決絕。整首詩情景交融,語言清新自然卻蘊含深情,短短四句,寫盡了離別的惆悵與哀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