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月石屏詩

餘觀二人作詩論月石,月在天上,石在山下,安得石上有月跡。 至矣歐陽公,知不可詰不竟述,欲使來者默自釋。 蘇子苦豪邁,何用強引犀角蚌蛤巧擘析。犀蛤動活有情想,石無情想已非的。 吾謂此石之跡雖似月,不能行天成紀曆。曾無纖毫光,不若燈照夕。 徒爲頑璞一片圓,溫潤又不似圭璧。乃有桂樹獨扶疏,常娥玉兔了莫覓。 無此等物豈可靈,秖以爲屏安足惜。吾嗟才薄不復詠,略評二詩庶有益。
拼音

所属合集

#五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至矣:極爲高明。:極,最。
  • 詰(jié):追問,詢問。
  • 竟述:徹底地表述。竟:窮盡,徹底。
  • 默自釋:默默地自己去領悟、解釋。釋:解釋,領悟。
  • 苦豪邁:過於豪邁。苦:太,過於。
  • 強引:勉強引用。
  • 犀角蚌蛤(bàng gé):犀牛的角、蚌和蛤。蛤,蛤蜊,一種軟體動物。
  • 擘(bò)析:剖析,分析。
  • 的(dí):準確,確切。這裏指蘇子對月石的解釋不準確。
  • 紀曆:記載曆法。紀:記載。
  • 纖毫光:極細微的光亮。纖毫:細微。
  • 頑璞(pú):未經雕琢的石塊。璞:含玉的石頭,也指沒有雕琢過的玉石。這裏指石頭質地普通。
  • 圭璧(guī bì):兩種玉器。圭:上尖下方的玉器;璧:平圓形中間有孔的玉器。古代常以圭璧比喻美好的品德或事物。
  • 扶疏:枝葉繁茂,高低疏密有致。
  • 了莫覓(liǎo mò mì):完全找不到。了:全,完全。覓:尋找。
  • 秖(zhǐ):同「只」。

翻譯

我看歐陽公和蘇子二人作詩談論月石屏,月亮高高掛在天上,石頭位於山下,怎麼會石頭上有月亮的痕跡呢?

歐陽公極爲高明啊,他知道此事難以追問清楚所以沒有徹底去表述,而是想讓後來人自己默默領悟解釋。

蘇子過於豪邁啊,何必非要牽強地引用犀角、蚌蛤來巧妙剖析解釋。犀角、蚌蛤是活動的、有生命情感的事物,而石頭是沒有生命情感的,蘇子這樣解釋已然不準確了。

我覺得這石頭上的痕跡雖然看起來像月亮,卻不能像天上月亮一樣運行並記錄曆法。它連一絲一毫的光亮都沒有,還不如一盞燈在夜晚發出的光。

它只不過是一塊圓圓的、未經雕琢的普通石頭罷了,既沒有溫潤的質地,也不像圭璧那般美好。雖說石上畫有桂樹枝葉繁茂,可是嫦娥、玉兔卻完全找不到。

沒有這些能帶來靈氣的事物,這樣的石頭又怎麼能有靈韻呢,僅僅把它當作一個普通的屏風又有什麼值得珍惜的呢?我嘆息自己才學淺薄,不再爲此作詩,略微評價一下這兩首詩,希望或許能有點益處。

賞析

這首詩圍繞歐陽公和蘇子所作關於月石屏的詩展開討論。詩中體現了梅堯臣求真務實的創作態度。開篇他對月石屏上有月跡這一現象表示質疑,引出後文對二人詩作的看法。 他稱讚歐陽公處理問題的方式——知道難以說清便不強行闡釋,給人留下思考空間。而後批評蘇子強行用犀角、蚌蛤等類比剖析的做法不準確,認爲石頭與有生命情感的事物不可相提並論。 接着,梅堯臣從月石本身特點入手,指出它既無實用的紀曆功能,又無光亮、溫潤等美好特質,以嫦娥、玉兔等傳統月中物象不在石上進一步說明該石並沒有特別神奇出衆之處。最後表明自己因才薄不作詠石詩,只簡要評價二詩,整體語氣平和公正,既展現對作詩規律的思考,也體現其謙遜態度。整首詩語言質樸直白,觀點鮮明且論證層層推進,有助於讀者瞭解當時文人對物象與詩歌創作關係的探討。

梅堯臣

梅堯臣

梅堯臣,字聖俞,世稱宛陵先生,漢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人。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給事中梅詢從子。初以恩蔭補桐城主簿,歷鎮安軍節度判官。於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爲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爲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卒,年五十九。梅堯臣少即能詩,與蘇舜欽齊名,時號“蘇梅”,又與歐陽修並稱“歐梅”。爲詩主張寫實,反對西昆體,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譽爲宋詩的“開山祖師”。曾參與編撰《新唐書》,併爲《孫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60卷、《毛詩小傳》等。 ► 28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