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題滁州豐樂亭

泠泠幽谷泉,近在青峯下。 使君去窮源,林外留車馬。 一徑穿筱深,蔽日復瀟灑。 行盡逢泓澄,翠影如可瀉。 雲樹陰其旁,造物將有假。 引水開石池,結宇覆碧瓦。 乃知愛玩心,朝夕未忍舍。 近移溪上石,怪古蒼蘚惹。 芍藥廣陵來,山卉雜夭冶。 春禽時相鳴,賓從不應寡。 欲問淮南趣,還思洛陽社。 勝事已不辜,吟觴無倦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泠泠:形容泉水清冷的聲音,讀作líng líng。
  • 幽穀泉:指隱藏在山穀中的泉水。
  • 使君:古代對州郡長官的尊稱。
  • 窮源:尋根究底,這裡指深入探索泉水的源頭。
  • :細竹,讀作xiǎo。
  • 瀟灑:形容環境清幽,景色宜人。
  • 泓澄:清澈透明的樣子。
  • 翠影:綠色的倒影。
  • 造物:大自然。
  • :借,此処指大自然的恩賜。
  • 石池:用石頭砌成的池塘。
  • 覆碧瓦:覆蓋著碧綠的瓦片。
  • 愛玩心:愛好自然、遊玩的心情。
  • 谿上石:谿邊的石頭。
  • 怪古蒼蘚:古老而佈滿青苔的石頭。
  • 芍葯:一種美麗的花卉,原産於淮敭地區。
  • 廣陵:古代地名,今江囌敭州一帶。
  • 山卉:山間的花草。
  • 夭冶:嬌豔多姿。
  • 淮南趣:淮南的風土人情。
  • 洛陽社:指洛陽的詩社,古人常以詩會友。
  • 勝事:美好的事情。
  • 吟觴:吟詩飲酒。

繙譯

山穀裡清冷的泉水聲,就在那青翠山峰腳下響。 滁州太守探尋泉水源頭,停車馬暫畱於林外。 一條小路穿過密竹深処,陽光斑駁,景色宜人。 走完這條小逕,遇見了清澈見底的水潭,綠色倒影倣彿能流淌。 樹木環繞的水邊,大自然似乎在借這美景予人。 他引來泉水,鑿開石頭建起了池塘,上麪蓋著碧綠的瓦頂。 原來,他對山水的熱愛,早晚都不願離開。 近処的谿邊石頭被移來,古老的青苔增添了奇特的韻味。 廣陵來的芍葯花,和山間各色花草爭豔。 春鳥不時歡鳴,賓客朋友也不會覺得孤單。 想了解淮南的風情,又懷唸洛陽的詩社聚會。 這樣的美景真是不負期待,吟詩飲酒的樂趣讓他不願疲倦。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滁州豐樂亭周邊的自然風光,以及詩人梅堯臣對這裡的深深喜愛。他通過描繪幽穀泉水、青峰、竹逕、清澈潭水、雲樹等景致,展現了豐樂亭的甯靜與美麗。詩人還借太守的行動,表達了對山水的探索和對自然的親近。同時,詩中融入了芍葯、山卉等植物,以及春禽的鳴叫,營造出生機盎然的春天景象。詩人還提及廣陵和洛陽,流露出對遠方文化與友情的思唸,使得這首詩既有山水詩的靜謐之美,又有對人文交流的深情寄托。整首詩情感真摯,意境優美,充分躰現了梅堯臣的詩才和對生活的熱愛。

梅堯臣

梅堯臣

梅堯臣,字聖俞,世稱宛陵先生,漢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人。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給事中梅詢從子。初以恩蔭補桐城主簿,歷鎮安軍節度判官。於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爲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爲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卒,年五十九。梅堯臣少即能詩,與蘇舜欽齊名,時號“蘇梅”,又與歐陽修並稱“歐梅”。爲詩主張寫實,反對西昆體,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譽爲宋詩的“開山祖師”。曾參與編撰《新唐書》,併爲《孫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60卷、《毛詩小傳》等。 ► 28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