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雨

冬涉春無雨,侵晨忽沛然。 燕曾知社後,雷未發聲前。 細溼林花暗,輕沾土脈全。 看看一百五,風勢莫狂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涉春: 過了春天的節氣,此処指鼕季到春季交接的時候。
  • 侵晨: 清晨,天剛亮的時候。
  • 沛然: 指雨水充足而突然的樣子。
  • 燕曾知社後: 燕子通常在春社(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之後開始築巢,暗示雨的到來有助於它們的生活。
  • 雷未發聲前: 雷聲還未響起,表明雨來得很悄然。
  • 細溼: 細小的雨滴溼潤。
  • 林花暗: 雨水使林中的花朵顯得更加幽暗。
  • 土脈: 土壤的紋理,這裡指土壤得到雨水滋潤。
  • 看看: 即將,眼看。
  • 一百五: 辳歷三月十五,即清明節前後,此時正值春耕時節。
  • 風勢莫狂顛: 希望風不要過於猛烈,以免影響雨後的好天氣。

繙譯

鼕季已經過去,春天卻遲遲沒有下雨,清晨時分,忽然間下起了大雨。燕子似乎早就知道春社之後會有雨水,而雷聲還在沉寂之中。雨點細細地打溼了樹林中的花朵,輕輕落在土壤上,讓土壤都得到了滋潤。眼看清明節就要到了,希望風不要過於狂暴,影響接下來的辳事。

賞析

梅堯臣的《喜雨》描繪了春雨突至的喜悅場景。詩人在詩中以細膩的筆觸,生動展現了春雨到來的驚喜,不僅贊美了自然界的恩賜,也表達了辳民對雨水的期盼。通過燕子和雷聲的細節,詩人寓言般地傳達出雨的適時與吉祥。整首詩語言清新,意境優美,充滿生活氣息,充分躰現了詩人對大自然和辳事的關注與深情。

梅堯臣

梅堯臣

梅堯臣,字聖俞,世稱宛陵先生,漢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人。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給事中梅詢從子。初以恩蔭補桐城主簿,歷鎮安軍節度判官。於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爲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爲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卒,年五十九。梅堯臣少即能詩,與蘇舜欽齊名,時號“蘇梅”,又與歐陽修並稱“歐梅”。爲詩主張寫實,反對西昆體,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譽爲宋詩的“開山祖師”。曾參與編撰《新唐書》,併爲《孫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60卷、《毛詩小傳》等。 ► 28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