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

積石導淵源,沄沄瀉昆閬。 龍門自吞險,鯨海終涵量。 怒洑生萬渦,驚流非一狀。 淺深殊可測,激射無時壯。 常苦事堤防,何曾息波浪。 川氣迷遠山,沙痕落秋漲。 槎沫夜浮光,舟人朝發唱。 洪樑畫鷁連,古戍蒼崖向。 浴鳥不知清,夕陽空在望。 誰當大雪天,走馬堅冰上。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所属合集

#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積石:山名,指阿尼瑪卿山。
  • 澐澐(yún yún):形容水流洶涌。
  • 昆閬(kūn láng):崑崙山和閬苑,傳說中的神仙住處,這裏泛指高遠之處。
  • 怒洑(fú):洶涌迴旋的水流。
  • 槎沫(chá mò):木筏移動時產生的浮沫。
  • (yì):水鳥,古代常畫在船頭,這裏指代船。

翻譯

黃河之水由積石山引導出源頭,波濤洶涌奔流瀉向高遠之處。龍門自行吞沒險峻地勢,鯨魚出沒的大海最終也能包容其水量。憤怒迴旋的水流生出無數漩渦,驚濤駭浪呈現出多種形態。水的淺深大不相同還可以測量,激流四射沒有固定時候的壯觀。常常辛苦從事防禦提防之事,什麼時候曾停止過波浪翻滾。河川之氣迷濛遠方的山巒,沙灘上的痕跡在秋季漲水時落下。木筏移動產生的浮沫在夜晚閃耀着光芒,船家在早晨就出發歌唱。華麗的船頭畫着鷁鳥一個連着一個,古老的戍堡對着蒼崖。在河中沐浴的鳥兒不知道河水的清澈,夕陽徒自在遠方被望見。誰會在大雪天,騎着馬在堅固的冰面上行走。

賞析

這首詩生動地描繪了黃河的壯闊氣勢和多變景象。詩從黃河的源頭積石山寫起,展現其洶涌澎湃瀉向遠方的景象,突出龍門的險峻與鯨海的包容。描寫黃河的怒流、漩渦以及驚濤的多樣形態,突出其水量之大與力量之強。接着提到人們一直爲防範黃河而辛苦,它的波浪從未停歇。對黃河周邊景象如遠山、秋漲等也有所描繪,還有夜晚的槎沫、清晨的船行等畫面,生動呈現出黃河豐富的場景。詩中還描述了一些細節如浴鳥與夕陽,增加了詩歌的韻味和意境。最後以在大雪天于堅冰上走馬的想象作結,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整首詩氣勢磅礴,畫面豐富,讓讀者充分感受到黃河的魅力與威力。

梅堯臣

梅堯臣

梅堯臣,字聖俞,世稱宛陵先生,漢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人。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給事中梅詢從子。初以恩蔭補桐城主簿,歷鎮安軍節度判官。於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爲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爲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卒,年五十九。梅堯臣少即能詩,與蘇舜欽齊名,時號“蘇梅”,又與歐陽修並稱“歐梅”。爲詩主張寫實,反對西昆體,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譽爲宋詩的“開山祖師”。曾參與編撰《新唐書》,併爲《孫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60卷、《毛詩小傳》等。 ► 28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