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
註釋
- 淮上:淮河邊上。
- 京都:京城。
- 鬆桂姿:比喻高潔的姿態,這裏指人的氣質品格如同松樹、桂樹般高尚,鬆桂象徵高潔。
- 童侍:侍奉的童子。
- 瓶錫:和尚化緣用的鉢盂和錫杖,這裏指代僧人云遊,錫讀音(xī)。
- 東越:古代地區名,這裏大致指浙江等地。
- 篋(qiè):小箱子,用以盛放衣物、書籍等物品。
- 妥帖:恰當,合適。
- 業術:學業技藝。
- 傾攲(qī):傾斜,不正;引申爲偏向、偏差。
- 清氣:指詩文中清醇的氣質或氣質清醇。
- 解頤:開顏歡笑,頤指面頰。
- 杼(zhù)山學:杼山是個地名,這裏代指在杼山形成或者流傳的學問。
- 玄悟:深刻的領悟。
- 鳴絲:指琴瑟等絃樂器,這裏代指彈奏樂器。
- 篪(chí):古樂器名,用竹管制成,有吹孔、底孔、及六個按音孔。
- 師曠:春秋時期晉國著名樂師。
- 伯牙:春秋時期晉國的上大夫,精通琴藝。
- 黃鵠(hú):天鵝。
- 滄海涯:大海的邊際。
- 老驥:年老的千里馬。
- 長阪:長長的山坡。
- 天台:天台山,在浙江天台縣北。
- 忝(tiǎn):有愧於。
- 齒纓綬:在這裏大概指爲官。
- 趨路岐:奔波在人生道路上,路岐指岔路,象徵人生的不同道路或困境。
- 湄(méi):水邊,岸邊。
- 鷙(zhì):兇猛的鳥。
- 凌厲:形容鳥迅速飛行。
- 縶(zhí)維:指羈絆。
- 嚬(pín)眉:皺眉,表示憂愁。
- 謝公門:東晉謝氏家族之門,這裏借指權貴之門或有高深文化氛圍之處 。
- 袂(mèi):衣袖。
- 洟(tì):鼻涕,這裏「袂沾洟」指因傷心而使淚水鼻涕沾溼衣袖 。
- 胡不仁:爲什麼不仁愛,胡在這裏是疑問代詞,爲什麼。
- 琪(qí):美玉,這裏「東方琪」大概是有美好寓意的人或物 。
- 手澤:先輩親手留下的痕跡,多用以稱先人的遺墨、遺物等。
- 披:翻閱,查看。
- 眷眷:形容念念不忘。
- 疇昔:往昔,從前。
- 挽髭(zī):撫摸鬍鬚,形容在思考、玩味。
- 亹亹(wěi):形容詩文或談論等動人、有吸引力,連綿不斷。
- 風規:風範規矩。
- 冷然:形容清涼、清雅。
- 冠緌(ruí):古代冠冕上系在頷下的帶子,這裏「整冠緌」表示受到觸動而整理衣冠,表示尊敬或莊重。
- 報投:迴應,酬答。
- 匠者:工匠,這裏指有高超技藝或者有學問的人。
翻譯
在淮河邊上偶然相遇,不禁回憶起在京都的時光。雖然驚訝於歲月流轉改變了容顏,但是您高潔的品格和氣質卻一如往昔,就像那不畏霜雪的松樹和桂樹。帶着兩三個侍奉的童子,化緣用的鉢盂和錫杖相伴相隨。您自己說從東越而來,小箱子裏裝着許多美妙的詩篇。詩中的文字都恰到好處,學業技藝也沒有偏差。前輩曾經說過,清醇的氣質能滲入人的心田。語言精妙能夠展現人的真情真性,說起來讓人忍不住露出笑顏。最初推崇杼山的學問,難道那不是您一直以來師從的嗎?這裏面本就有着深深的意趣,我的內心長久以來就已經知曉。輕輕撥弄琴絃就能有深刻領悟,又何必非要彈奏那些美妙的樂章。古代的雅樂很少有人傾聽,又有誰知道那吹奏篪的美妙聲音呢。師曠離世之後,伯牙爲知音不再而悲痛萬分。希望能像黃鵠一樣高飛,遠回到大海的邊際。老邁的千里馬就算沒有疾病,又怎麼能在長長的山坡上快速奔跑呢。天台山的風光如此奇妙壯美,日日夜夜在夢裏都讓我牽念。我還忝列官職,一年到頭奔波在人生的道路上。低下頭慚愧地看着深潭裏自由自在游泳的魚兒,它們在水邊悠然自得。仰起頭羨慕雲中那翱翔的猛禽,迅猛地掙脫束縛。平常的時候常常涌起這樣的念頭,沒有離開心裏就一直不快樂。今天早上再次說起往事,彼此都感傷地皺起眉頭。一同遊歷在那謝公門般的高雅之地,遙想之時不禁淚溼衣袖。可惜啊,命運爲何如此殘忍,就像打碎了那珍貴的東方美玉。又拿出幾頁書信,先輩親手留下的痕跡還能一一翻閱。往昔那念念不忘的情意,到如今又該說與誰聽。又贈給我三百字的詩文,反覆玩味不禁輕撫鬍鬚。敘述的事情都已成了過去,感慨吟哦有了很好的素材。那文字連綿動人,好像面對着高尚的風範和規矩。清雅的感覺令人耳目一新,不知不覺中整理起衣冠。又加上您那超俗的韻味,而我卻只是個微賤的小官員。就如同猿鳥和駿馬,所處境遇差異如此懸殊。迴應您的作品實在有些勉強,實在是有愧於您這樣如能工巧匠般的才情。想必您要笑話我不自量力,現在我就如同短兵作戰一般疲憊不堪。
賞析
這首詩是梅堯臣與友人相遇後的感懷之作。開篇從淮上相遇引發對京都歲月的回憶,強調友人外在雖受歲月影響,但內在高潔品格未改,引出友人形象。接着詳細描述友人帶着童子、攜瓶錫來自東越,展現出友人云遊四方、灑脫自在的狀態,同時提及友人詩才卓越,詩文字穩、學業正,詩中充滿清氣,言語妙見性情,表達出對友人文學才華的讚賞。 詩人又借探討學問流派,深入挖掘與友人在思想層面的共鳴,體現對杼山學問的認同與追求。隨後以「橫琴」「古樂」等意象,感慨知音難覓以及對高雅藝術知音稀少的惋惜,並聯想到師曠、伯牙的典故,進一步深化情感。 「願同黃鵠舉」等句表達渴望遠離塵世、自由逍遙的心境,同時以「老驥」自比,嘆自身年邁難如往昔。 詩中多次用對比手法,「俯愧淵中魚」「仰羨雲間鷙」體現對自由生活的嚮往與自身官場拘囿的無奈;描述與友人交流往事的悲傷感動,又通過讀友人留下的書信和新作,反覆品味其精妙文風,表現對其詩文的推崇敬畏。 末尾詩人因自身才學難與友人匹敵而自謙,這種坦誠態度凸顯內心真摯情感,使詩作充滿了人生感慨與對友人的深情厚誼,展現出歲月變遷中友情的珍貴和知己難逢的遺憾,情感細膩深沉,意境曠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