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瓜有感

暑軒無物洗煩蒸,百果凡材得我憎。 蘚井筠籠浸蒼玉,金盤碧箸薦寒冰。 田中誰問不納履,坐上適來何處蠅。 此理一杯分付與,我思明哲在東陵。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暑軒:炎熱的書房。
  • 煩蒸:酷熱蒸騰。
  • 凡材:普通的水果,此處指瓜類。
  • 蘚井:井邊長滿青苔,形容井水清涼。
  • 筠籠:竹製的籃子,用來盛放瓜果。
  • 浸蒼玉:比喻井水如碧玉般清涼。
  • 金盤碧箸:精緻的金色盤子和翠綠的筷子,形容餐具華麗。
  • :獻上,供奉。
  • 不納履:不穿鞋,表示親暱或隨意。
  • 適來:剛纔。
  • 何處蠅:哪來的蒼蠅,可能是指瓜果上的小蟲。
  • 明哲:明智的人,此處指孔子,因其曾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暗含對世態炎涼的感慨。
  • 東陵:古代對孔子墓地的尊稱,此處借指聖賢。

翻譯

在炎熱的書房裏,沒有什麼能驅散這煩人的酷暑,就連那些尋常的瓜果都讓我感到厭倦。那清涼的井水配上竹籃,就像把一塊翠綠的玉石沉浸其中;而用金盤和碧綠的筷子盛着冰鎮的瓜果,更是顯得格外誘人。田間的農夫誰還會在乎那些細節,連鞋子都不穿;而此刻,書房裏卻有蒼蠅不知從哪兒飛來。這些道理,我只願以一杯酒來分享,因爲我心中所想的是像孔子那樣明智的聖人,他們已經遠離塵世,安息在東陵。

賞析

這首詩通過夏日食瓜的場景,表達了詩人對世俗煩擾的厭倦以及對聖賢智慧的嚮往。詩中通過對比,展現出作者對簡單生活的追求和對清高品格的堅守。同時,詩人借用「東陵」這一典故,暗寓自己希望能像孔子一樣,超脫世俗,追求內心的寧靜與智慧。整首詩語言清新,意境深遠,寓言性強,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黃庭堅

黃庭堅

黃庭堅,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爲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爲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祕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並稱爲“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並稱爲“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並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於秦氏。 ► 24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