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書懷(丁亥)

癸秋以前爲一天,癸秋以後爲一天。 天亦無母之日月,地亦無母之山川。 孰嬴孰絀孰付予,如犇如雷如流泉。 從慈若到歲七十,是別慈親卅九年。
拼音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元日:農曆正月初一。
  • 丁亥:即道光七年(1827 年)。
  • 癸秋:指嘉慶十八年(1813 年)秋天,這一年龔自珍母親段馴去世 。「癸」指癸 亥年 。 絀(chù):不足,不夠。
  • 付予:給予。
  • 慈親:指母親。

翻譯

嘉慶癸亥年秋天之前是一種生活狀態,癸亥年秋天之後則彷彿進入了另一個世界。 自母親離去,那天上的日月都好像換了模樣,地上的山川也不復往昔溫情。 世間的興衰成敗、得失福禍到底如何呢?就如同狂奔的駿馬、轟響的雷鳴、流淌的泉水般讓人捉摸不定。 若母親能活到七十歲,算來我已經和她分別三十九年了。

賞析

這首詩開篇以時間爲線,通過「癸秋以前」和「癸秋以後」這樣鮮明對比,直接點明母親離世前後生活狀態及心境的巨大轉變。詩人將母親的去世看作是天地都爲之改變的大事, 「天亦無母之日月,地亦無母之山川」,體現出母親在作者心中重要地位,以及失去母親後的巨大悲痛與孤獨。「孰嬴孰絀孰付予,如奔如雷如流泉」這幾句,用詞形象生動,以狂奔、雷鳴、流泉來形容人生的變幻莫測,表達個人在命運面前的無力感。最後一句「從慈若到歲七十,是別慈親卅九年」則在對母親的想象與懷念中,將時光的漫長和心底的思念展現得深切動人,整首詩情感真摯深沉,語言質樸而富有感染力,飽含對母親的深深眷戀與無盡哀思 。

龔自珍

龔自珍

龔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學家及改良主義的先驅者。27歲中舉人,38歲中進士。曾任內閣中書、宗人府主事和禮部主事等官職。主張革除弊政,抵制外國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則徐禁除鴉片。48歲辭官南歸,次年暴卒於江蘇丹陽雲陽書院。他的詩文主張“更法”、“改圖”,揭露清統治者的腐朽,洋溢着愛國熱情,被柳亞子譽爲“三百年來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餘篇,詩詞近800首,今人輯爲《龔自珍全集》。著名詩作《己亥雜詩》共315首。 ► 7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