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上天章公顧子敦

· 徐積
萬物皆有性,順其性爲大。 順之則無變,反之則有害。 禹之治河也,浚川而掘地。 水行乎地中,其性安而遂。 因地爲之防,猶恐不足制。 故附之山足,使循山而行。 山不可必得,或原阜丘陵。 水行乎兩間,既固而既寧。 及將近下流,山遠而地平。 渠裂爲二道,河分爲九形。 雖暴不得怒,雖盛不得盈。 所以順而制,歸之於滄溟。 後代蒙其業,歷世六七十。 凡千有餘年,而無所決溢。 國君與世主,豈皆盡有德。 蓋繇河未徙,一皆循禹跡。 河道既一徙,下涉乎戰國。 水行平地上,乃堤防堙塞。 其時兩堤間,實容五十里。 水既有遊息,堤無所齧毀。 後世迫而壞,河役始煩促。 伐盡魏國薪,下盡淇園竹。 羣官皆負薪,天子自臨督。 其牲用白馬,其璧用白玉。 歌辭劇辛酸,姑不至號哭。 瓠子口雖塞,宣房宮雖築。 其後復北決,分爲屯氏河。 遂不復堤塞,塞亦無如何。 兩河既分流,害少而利多。 久之屯氏絕,遂獨任一渠。 凡再決再塞,用延世之徒。 有天時人事,可圖不可圖。 有幸與不幸,數說不可誣。 其後復大決,大壞其田廬。 灌三十一縣,言事者紛如。 將欲塞之耶,凡役百萬夫。 費累百鉅萬,亦未知何如。 如此是重困,是重民嘆籲。 言事者不已,亦不復塞諸。 李尋解光輩,其言不至迂。 遂任水所之,渠道自割除。 當時募水工,無一人應書。 學雖有專攻,術亦有窮歟。 諸所說河者,桓譚實主之。 但聚而爲書,實無以處之。 班孟堅作志,亦無所出取。 事有甚難者,雖知無所補。 今之爲河堤,與漢無甚殊。 遠者無數裏,近無百步餘。 兩堤束其勢,如縛吞舟魚。 適足激其怒,使之逃囚拘。 又水性隱伏,有容而必居。 浸淫而灌注,日往而月徂。 埽材有腐敗,土壤有浮虛。 水進而不止,正如人病軀。 病已在骨髓,醫方治皮膚。 下不漏足脛,上突爲背疽。 或水如雷聲,或埽如人喘。 或決如山傾,或去如席捲。 如蛟龍引陣,如虎豹逃圈。 如地戶開闢,如誰何生變。 如神物主之,不可得而辨。 嗟乎有如此,堤防豈能禁。 蓋緣平地上,失水之本性。 而又無二渠,分九河所任。 以九合爲一,所以如此甚。 今之爲邑居,多在古堤內。 以諸埽準之,高於屋數倍。 以水面準之,亦高數尺外。 諸埽正如城,而土有輕脆。 民正如魚鱉,處破湟畎澮。 被溺者常事,不溺者幸大。 又河水重濁,澱淤日以積。 又夏秋霖雨,諸水湊以入。 故有必決勢,不決者蓋鮮。 或決彼決此,或決近決遠。 或決不可塞,或塞而複決。 或決於旦暮,或決於歲月。 或新埽苟完,或舊埽潰裂。 譬如千萬鈞,用一繩持挈。 必有時而敗,必有處而絕。 而自決大吳,凡害幾郡縣。 河既北浸邊,諸塘皆受患。 亡胡與逸馬,熟爲之隔限。 今雖甚盛時,亦防不虞變。 所以議論者,復故道爲便。 故道雖已高,可復亦可爲。 但恐既復後,其變不可知。 我兵學雖陋,公兵學雖奇。 我說兵之難,公亦莫我違。 河事異於兵,其難堪噓欷。 智有不可及,力有不可施。 汲黯非不偉,所塞輒復隳。 王遵無奈何,誓死而執圭。 若與唐衢說,號哭垂涕洟。 未說穿故道,未說治故堤。 且說塞河口,所費不可推。 諸所調發者,委積與山齊。 卷埽者如雲,進埽者如飛。 下埽名入川,其勢憂流移。 上埽名爭高,少動即勢危。 萬人梯急赴,兩大鼓急椎。 作號聲號令,用轉光指麾。 其救護危急,爭須臾毫釐。 又聞被災郡,數路方荐饑。 官私無畜聚,民力俱困疲。 朝廷謀已勞,兩宮食不怡。 生民仰首望,使者忘寢飢。 爲之柰何乎,勿計速與遲。 事雖有堅定,議論在所持。 如一身數疾,必以先後醫。 假如移所費,用以業貧民。 償其所亡失,救其所苦辛。 或貸其田租,或享其終身。 獨孤有常餼,使同室相親。 露屍與暴骸,收斂歸諸墳。 精選強明吏,處之使平均。 鄉官與胥徒,欺者以重論。 如此庶幾乎,可無愁怨人。 下酬更生望,上慰再造仁。 然而論議者,至今猶紛紛。 或復其故道,或因其自然。 公如決於一,勿使衆議牽。 在己者有義,在命者以天。 而況行職分,而況本誠忱。 聖朝無不察,知子之赤心。 嗟餘何爲者,草莽且賤微。 與公本無素,一見即弗遺。 以伯兄處我,以古人相期。 小設猶致說,大事寧無辭。 年且六十一,未作溝中屍。 常恐公禮義,如投諸污泥。 豈欲爲迂闊,不得已爲詩。 瀝吾之肝膽,但恐同兒嬉。 又恐誤公事,公千萬慎思。 如將從近功,即深圖便宜。 如必謀久利,唯古人是希。 是詢而是度,是訪而是諮。 或博物君子,或宿儒老師。 或濱河野叟,或市井年耆。 或愚直夫婦,所言無蔽欺。 或老胥退兵,耳聞而目窺。 或世爲水學,可與講是非。 或博募水工,按地形高卑。 從便道穿渠,稍引河勢披。 海既爲大壑,汴既分一支。 如關竅疏通,臟腑病可治。 此說如何哉,但恐出於狂。 如何完障塞,如何復諸塘。 觀變而待時,亦恐謀不臧。 爲復有說者,且須嚴邊防。 如魏尚守邊,見稱於馮唐。 如祭彤久任,使匈奴伏藏。 以車制衝突,如衛青武剛。 多置強弩手,如李廣大黃。 選募如馬隆,練卒如高王。 如漢置奔命,使我軍勢張。 短兵斫馬脛,衝車亂其行。 賞不以首級,所以嚴部分。 大陷刀如牆,可以堅吾陣。 羊叔子以德,郭子儀以信。 光弼戰河陽,揮旗令直進。 其時諸軍勢,如決水千仞。 楊素不用車,可汗下馬拜。 僅以其身免,號哭而大敗。 將帥在方略,勝卻百萬兵。 安邊在良將,勝卻築長城。 願子治水功,有以酬明時。 便領鐵林兵,盡衣犀牛皮。 連營環繡帽,大纛隨牙旗。 分金賜勇敢,藏書付偏裨。 先聲義信遠,下令霜風馳。 出塞有豐草,近關無馬蹄。 穹廬大漠外,別部黑山西。 伐謀爲上策,何用長纓羈。 本朝正明盛,以德服外夷。 使來不受獻,南越回山梯。 西閉玉門關,東卻高句麗。 四夷無一事,各安巢穴棲。 名將更無功,優詔勒鼎彝。 師旋作鼓吹,軍容除虎貔。 銀璫致郊勞,翰林嚴鎖扉。 除書紙用麻,省吏身著緋。 公方有所念,山足江之湄。 無心入黃閣,有表辭赤墀。 乞得老來身,浩歌還會稽。 白雲與綠波,無所不可之。 春風桃花塢,秋色黃菊籬。 茶籃與酒榼,壺矢兼琴棋。 烹雞炊黍飯,可倩龐公妻。 豈無會稽老,雪夜同泛溪。 亦有二三子,棹歌相追隨。 散盡橐中金,留得身上衣。 有宅是官借,無田可扶犁。 閒吟題寺觀,長嘯入雲霓。 公得我詩後,一夢須先歸。
拼音
徐積

徐積

宋楚州山陽人,字仲車。性至孝。初從胡瑗學。英宗治平四年進士。中年耳聾,屏處窮里,而知四方事。自少及老,日作一詩。鄉人有爭訟,多就取決。哲宗元祐初薦仕楚州教授,訓諸生以君子之道,聞者斂衽敬聽。轉和州防禦推官,改宣德郎,監中嶽廟。徽宗政和六年賜諡節孝處士。有《節孝語錄》、《節孝集》。 ► 75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