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 · 捷悟第十一
楊德祖爲魏武主簿,時作相國門,始構榱桷,魏武自出看,使人題門作「活」字,便去。楊見,即令壞之。既竟,曰:「門中『活』,『闊』字。王正嫌門大也。」
人餉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許,蓋頭上題「合」字以示衆。衆莫能解。次至楊脩,脩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復何疑?」
魏武嘗過曹娥碑下,楊脩從,碑背上見題作「黃絹幼婦,外孫虀臼」八字。魏武謂脩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脩別記所知。脩曰:「黃絹,色絲也,於字爲絕。幼婦,少女也,於字爲妙。外孫,女子也,於字爲好。虀臼,受辛也,於字爲辭。所謂『絕妙好辭』也。」魏武亦記之,與脩同,乃嘆曰:「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
魏武徵袁本初,治裝,餘有數十斛竹片,鹹長數寸,衆雲並不堪用,正令燒除。太祖思所以用之,謂可爲竹椑楯,而未顯其言。馳使問主簿楊德祖。應聲答之,與帝心同。衆伏其辯悟。
王敦引軍垂至大桁,明帝自出中堂。溫嶠爲丹陽尹,帝令斷大桁,故未斷,帝大怒,瞋目,左右莫不悚懼。召諸公來。嶠至不謝,但求酒炙。王導須臾至,徒跣下地,謝曰:「天威在顏,遂使溫嶠不容得謝。」嶠於是下謝,帝乃釋然。諸公共嘆王機悟名言。
郗司空在北府,桓宣武惡其居兵權。郗於事機素暗,遣箋詣桓:「方欲共獎王室,脩復園陵。」世子嘉賓出行,於道上聞信至,急取箋,視竟,寸寸毀裂,便回。還更作箋,自陳老病,不堪人閒,欲乞閒地自養。宣武得箋大喜,即詔轉公督五郡,會稽太守。
王東亭作宣武主簿,嘗春月與石頭兄弟乘馬出郊。時彥同遊者,連鑣俱進。唯東亭一人常在前,覺數十步,諸人莫之解。石頭等既疲倦,俄而乘輿回,諸人皆似從官,唯東亭弈弈在前。其悟捷如此。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楊德祖任魏武帝曹操的主簿,當時正建相國府的大門,剛架椽子,曹操親自出來看,並且叫人在門上寫個「活」字,就走了。楊德祖看見了,立刻叫人把門拆了。拆完後,他説:「門裏加個『活』字,是『闊』字。魏王正是嫌門大了。」
有人送給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點,就在蓋頭上寫了一個「合」字給大家看,沒有誰能看懂是什麼意思。輪到楊脩去看,他便吃了一口,説:「曹公教每人吃一口呀,還猶豫什麼!」
魏武帝曹操曾經從曹娥碑旁路過,楊脩跟隨着他,看見碑的背面寫着「黃絹幼婦,外孫虀臼」八個字。曹操就問楊脩:「懂嗎?」楊脩回答説:「懂。」曹操説:「你不要説出來,等我想一想。」走了三十里路,曹操才説:「我已經想出來了。」他叫楊脩把自己的理解另外寫下來。楊脩寫道:」黃絹,是有顏色的絲,色絲合成絕字;幼婦,是少女的意思,少女合成妙字;外孫,是女兒的兒子,女子合成好字;虀臼,是承受辛辣東西的,受辛合成辭
魏武帝曹操要討伐袁本初,修造軍事裝備,剩下幾十斛竹片,都是幾寸長的。大家説這全部用不上,正要叫人燒掉。曹操在想怎麼利用這些竹片,認爲可以用來做竹盾牌,只是還沒有把這話説出來。他派人速去問主簿楊德祖,楊德祖隨即答覆了來人,結果和曹操想的一樣。大家都佩服楊德祖的聰明和悟性。
王敦率領軍隊東下,將要逼近朱雀橋,晉明帝親自出到中堂。溫嶠當時任丹陽尹,明帝命令他毀掉朱雀橋,結果仍舊沒有毀掉,明帝怒目圓睜,非常生氣,隨從的人都很恐懼。明帝立刻召集大臣們來,溫嶠到後,沒有謝罪,只是求賜酒肉請死。王導接着來到,他光着腳退到地上,謝罪説:「天子的威嚴就在眼前,於是使溫嶠嚇得不可能謝罪了。」溫嶠這才退下謝罪,明帝也就心平氣和了。大臣們都很讚賞王導的機敏而有悟性的名言。
司空郗愔鎮守北府的時候,桓溫不喜歡他掌握兵權。郗愔對情勢的瞭解一向胡塗,還寄信給桓溫説:「正想和您一起輔佐王室,修復被敵人毀壞的先帝陵寢。」當時他的嫡長子嘉賓正到外地去,在半路聽説送信的人到了,急忙拿過他父親的信來看,看完了,把信撕得粉碎,就返回去,又代他父親另外寫了封信,訴説自己年老多病,經不住世事煩擾,想找個閒散的官位來自我調養。桓溫收到信非常高興,立刻下令把郗愔調爲都督浙江東五郡軍事、會稽太守。
東亭侯王珣任桓溫的主簿時,曾經在春天和石頭兄弟騎馬到郊外遊春。當時同遊的名流都一起並馬前進;只有王珣一個人總是走在前面,和他們距離幾十步遠,大家都不理解其中的緣故。石頭等人已經玩得很疲倦了,不久就坐車回去。結果其他人都像侍從官一樣跟在後面,只有王珣精神抖擻地走在前面。他就是這樣的有悟性而且機敏。
注釋
石頭:即桓溫的長子桓熙,石頭爲其小名。此則中騎馬如果要控制速度和其他人齊頭並進會比肆意騎騁要累,因爲要控制速度,還要分出一部分精力觀察他人的速度,這就解釋了爲什麼在別人都感到累的時候王珣還那麼精神。
序
捷悟指迅速領悟。本篇記載幾個對人、對事物快速而正確的分析和理解的事例。突然遇到一件意外的事,在常人尚未理解之時,能根據人或事物的特點、出現環境、當時的諸多條件等等來綜合分析,做出判斷,這就是一種悟性。培養這種能力,有可能對付突發事件。例如第2 則記曹操在一杯酪的蓋頭上題個“合”字,楊脩看到這裏沒有用“合”字的條件,於是從該字的組成部分看出是“公教人啖一口也”。有時突然出現危險情況,一些人可能被嚇得不知所措,而機智的人會迅速適應環境並思考化險爲夷的辦法,第5則正是反映出當局者迷和旁觀者清這兩種情況。
但是篇內所記,有一些事情跟捷悟似未可等同看待。例如第6 則記桓溫欲奪郗愔兵權,郗愔沒體會到這點,而他兒子在桓溫手下任參軍,明白桓溫的想法。這看來是朝夕觀察的結果,而非捷悟所致。第7 則所記的更是有意捉弄人家,跟捷悟無關。

劉義慶
劉義慶,字季伯,原籍南朝宋彭城(今江蘇徐州),世居京口(今江蘇鎮江),南朝宋,文學家。宋武帝劉裕之侄,長沙景王劉道憐次子,其叔臨川王劉道規無子,即以劉義慶爲嗣,襲封臨川王贈任荊州刺史等官職,在政8年,政績頗佳。後任江州刺史。劉義慶是劉裕的侄子,在諸王中頗爲出色,自幼就被劉裕所知,稱讚其“此吾家豐城也”。他“性簡素,寡嗜慾”。愛好文學,廣招四方文學之士,聚於門下。劉宋宗室,劉義慶自幼才華出衆。著有《世說新語》,志怪小說《幽明錄》。京尹時期(15-29歲)。劉義慶15歲一路來平步青雲,其中任祕書監一職,掌管國家的圖書著作,有機會接觸與博覽皇家典籍,對《世說新語》的編撰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7歲升任尚書左僕射(相當於以前的副宰相),位極人臣,但他的伯父劉裕首開篡殺之風,使得宗室間互相殘殺。因此劉義慶也懼有不測之禍,29歲便乞求外調,解除左僕射一職。
► 49篇诗文
劉義慶的其他作品
- 《 世說新語 · 儉嗇第二十九 》 —— [ 南北朝 ] 劉義慶
- 《 臨江仙 · 萬事灰心猶薄宦 》 —— [ 南北朝 ] 劉義慶
- 《 世說新語 · 棲逸第十八 》 —— [ 南北朝 ] 劉義慶
- 《 世說新語 · 尤悔第三十三 》 —— [ 南北朝 ] 劉義慶
- 《 世說新語 · 惑溺第三十五 》 —— [ 南北朝 ] 劉義慶
- 《 菩薩蠻 · 小軒今日開窗了 》 —— [ 南北朝 ] 劉義慶
- 《 世說新語 · 忿狷第三十一 》 —— [ 南北朝 ] 劉義慶
- 《 世說新語 · 識鑑第七 》 —— [ 南北朝 ] 劉義慶
相关推荐
- 《 世說新語 · 言語第二 》 —— [ 南北朝 ] 劉義慶
- 《 世說新語 · 忿狷第三十一 》 —— [ 南北朝 ] 劉義慶
- 《 世說新語 · 夙惠第十二 》 —— [ 南北朝 ] 劉義慶
- 《 世說新語 · 讒險第三十二 》 —— [ 南北朝 ] 劉義慶
- 《 世說新語 · 企羨第十六 》 —— [ 南北朝 ] 劉義慶
- 《 世說新語 · 尤悔第三十三 》 —— [ 南北朝 ] 劉義慶
- 《 世說新語 · 排調第二十五 》 —— [ 南北朝 ] 劉義慶
- 《 世說新語 · 文學第四 》 —— [ 南北朝 ] 劉義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