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堂詞錄》序
注釋
註釋
- 大晟(shèng):宋徽宗時設立的一個宮廷音樂機構。
- 郊廊:這裏指郊廟祭祀和朝廷。
- 恉(zhǐ):同「旨」,意旨、意圖。
翻譯
右邊記錄了三百四十多人,一千零四十七首詞。序言說:「詞是詩的餘韻,不只是詩的餘韻,也是樂府的餘韻。音律制度廢棄衰頹,那聲音就衰亡停歇。聲音衰亡停歇,那風俗就會變遷改變。《樂經》遺失了而六藝就不完備,樂府的官職廢除了,那四始六義的遺留,就蕩然無存、泯滅了啊。因爲聲音有高亢和低沉,所以句子有長短。聲音有抑揚頓挫,所以韻律有舒緩急促。生活在今日而尋求音樂的類似,就不得不在詞中有獲取了。唐人樂府,多采用五七言絕句。從李太白創立詞調,等到宋初,慢詞還比較少。到了大晟的官署,像應天長、瑞鶴仙之類,向上進獻給郊廟朝廷,拓展擴大了它的領域,正統和變化日益完備。我認爲詞不一定不能有頌讚,但主要的意旨接近雅。在雅上不能廣大,但也不是微小,大概是雅的變化的吧。它感動人的尤其快捷,沒有遠近幽深之分,風促使它到來。所以比興的意義,升降的緣故,比起詩來更顯著,也在於創作的人啊。上等是用來表達心志,長時間言說次之。心志高潔行爲美好,然後就能廣泛地契合於風雅。雕琢浮華的詞語,放蕩而不能返回,有文辭而沒有實際,就太過了、奢靡了,又哪裏是詞原本的樣子呢。我十五歲開始學詩,二十二歲旅居在會稽生病,纔開始作詞,不曾深入地觀察它。然而喜歡從人事中探求它的意旨,論述作者的時代,思考作者的爲人。三十歲以後,審視它的流派分別,才又獲得前代賢人的言論來相互啓發。年過四十,更加明白古代音樂的類似在樂府,樂府的餘韻在詞。從前說:『禮儀喪失就去民間尋求。』那音樂喪失,是不是就從詞中尋求呢。然而那些奢靡、華麗、迷惑人心的,變化更嚴重,每天出現而無窮無盡,因此就對它鄙夷,對它揮斥。而且它作爲一種文體,本來不必一定用莊重的語言,而後從旁側表達言語,旁通其中的情感,觸類旁通來感動人,類推完整。甚至作者的用心不一定是那樣,而讀者的用心爲什麼就一定不是那樣呢。言語思考推想的盡頭,而喜怒哀樂的相互抒發,是在詩中沒有得到的迴響,現在卻在詞中有了得到。像這樣到了五十歲,看法才最終確定。在這之前寫了本朝人詞五卷,來相互證明。又對二十二歲以來,審定從唐到明的詞,開始有很多丟棄的,中間有很多選取的,最後就是時而選取時而丟棄,時而丟棄時而選取,就寫定了這一千篇,是復堂詞錄。前集一卷,正集七卷,後集二卷。這中間字句不同,名字互有差異,都有依據,不同於流俗。大概的意思就是折衷古今名人的論述,而不是敢放縱

譚獻
譚獻的其他作品
- 《 洞僊歌 · 欄干濺碧 》 —— [ 清 ] 譚獻
- 《 滿江紅 · 漢十二辰鏡和謙齋 》 —— [ 清 ] 譚獻
- 《 一萼紅 · 愛伯桃花聖解庵填詞闋 》 —— [ 清 ] 譚獻
- 《 金縷曲 · 離思無昏曉 》 —— [ 清 ] 譚獻
- 《 風入松 · 用俞國寶韻題宗載之《陌上尋鈿圖》 》 —— [ 清 ] 譚獻
- 《 蘇幕遮 》 —— [ 清 ] 譚獻
- 《 訴衷情 · 村燕 》 —— [ 清 ] 譚獻
- 《 氐州第一 · 柬鄧石瞿四明 》 —— [ 清 ] 譚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