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勢

· 蔡邕
鳥跡之變,乃惟佐隸。蠲彼繁文,崇此簡易。厥用旣宏,體象有度。奐若星陳,鬱若雲布。其大徑尋,細不容髪,隨事從宜,靡有常制。或穹窿恢廓,或櫛比針列。或砥平繩直,或蜿蜒膠戾。或長邪角趣,或規旋矩折。修短相副,異體同勢,奮筆輕舉,離而不絕。纖波濃點,錯落其間。若鍾虡設張,庭燎飛煙。嶄嵓嶻嵯,高下屬連。似崇臺重宇,層雲冠山。遠而望之,若飛龍在天;近而察之,心亂目眩。奇姿譎誕,不可勝原。研桑所不能計,辛賜所不能言。何草篆之足算,而斯文之未宣?豈體大之難睹?將祕奧之不傳?聊俯仰而詳觀,舉大較而論旃。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注釋

虡(jù):古代懸掛鍾或磬的架子兩旁的柱子。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隸勢:隸書的體勢。
  • 蔡邕(yōng):東漢時期著名文學家、書法家。
  • (juān):除去,免除。
  • (yán):同「巖」。
  • 嶻嵯(jié cuó):高峻的樣子。

翻譯

鳥篆文字的變化,纔出現了隸書。免除那些繁雜的筆畫,推崇這種簡便的體式。它的用途已經很廣大,字體的形態有一定的法度。它華美得像繁星陳列,濃郁得像雲朵分佈。它粗的地方將近一尋,細的地方容不下頭髮,隨着事情的不同而適宜變化,沒有固定的規則。有的像高大廣闊的穹窿,有的像緊密排列的梳齒。有的像磨平的繩子一樣筆直,有的像彎曲糾纏的樣子。有的長而有傾斜的角度趣味,有的像圓規旋轉、矩尺彎折。長短相互配合,不同的字體有相同的態勢,奮筆輕易地揮動,筆畫分離卻又不中斷。細微的波折和濃重的點,錯落分佈在其中。像鍾架排列,像庭中火炬的飛煙。高峻而險峻,高大且相連。好像高大的樓臺和重重的屋宇,層層的雲朵覆蓋着山峯。遠遠地望去,好像飛龍在天空;靠近去觀察,讓人心中慌亂眼睛眩暈。奇特的姿態變化多端,不能完全推究。就是研桑也不能計算,就是辛賜也不能說明。那草書和篆書哪裏值得計算,而隸書的這種奇妙卻沒有被宣揚?難道是因爲它的體式巨大難以看清?還是因爲它深奧的道理沒有被流傳?姑且反覆觀看仔細觀察,大概地來討論一下。

賞析

這首詩主要是對隸書的體勢進行了生動而細緻的描繪和讚美。強調了隸書對鳥篆文字的變革與發展,描述了隸書的形態特點,如宏大而華美、有多種變化的姿態等。通過各種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展現了隸書的藝術魅力和獨特之處。詩中還突出了隸書的靈活多變、不拘一格,同時也表達了對隸書藝術價值未被充分認識和宣揚的感慨。整體語言豐富,富有表現力,能夠使讀者對隸書的特點有更深刻的感受和認識。

蔡邕

蔡邕

東漢陳留圉人,字伯喈。少博學,好辭章、數術、天文,妙操音律。靈帝時闢司徒橋玄府。任郎中,校書東觀,遷議郎。熹平四年與堂溪典等奏定六經文字,自書於碑,使工鐫刻,立太學門外,世稱“熹平石經”。後以上書論朝政闕失,爲中常侍程璜陷害,流放朔方。遇赦後,復遭宦官迫害,亡命江海十餘年。董卓專權,召爲祭酒,遷尚書,拜左中郎將,封高陽鄉侯。卓誅,爲司徒王允所捕,自請黥首刖足,續成漢史,不許,死獄中。有《蔡中郎集》,已佚,今存輯本。 ► 1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