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翠亭記
臨川郡城之南有五峯,巍然聳起,如青芙蕖,鮮靚可愛。其青雲第一峯,雉堞實繞乎峯上,旁支曼衍,蛇幡磬折。沿城直趨而西,如渴驥欲奔泉者,是爲羅家之山。大姓許氏,世居其下。其居之後,有地數畝餘。承平之時,有字仲孚者,嘗承尊公之命,植竹萬竿,而構亭其中。當積雨初霽,晨光熹微,空明掩映,若青琉璃然。浮光閃彩,晶瑩連娟,撲人衣袂,皆成碧色。衝瀜於北南,洋溢乎西東。莫不紺聯綠涵,無有虧欠。仲孚嘯歌亭上,儼若經翠水之陽而待笙鳳之臨也。虞文靖公聞而樂之曰:“此足以抗清寥而冥塵襟。”乃以“環翠”題其額。
至正壬辰之亂,烽火相連,非惟亭且毀,而萬竹亦剪伐無餘。過者爲之彈指詠慨。及逢真人龍飛,六合載清。仲孚挈妻子自山中歸,既完其闔廬,復築亭以還舊。貫而竹之,萌櫱亦叢叢然,生三年而成林。州之壽陵與其有連者,鹹詣大仲孚,舉觴次第爲壽。且唶曰:江右多名宗右族,昔時甲第相望,而亭榭在在有之。佔幽勝而挹爽塏,非不美也。兵興以來,有一僨而不復者矣;有困心衡慮僅脫於震凌者矣;有爬梳不暇遷徙無寧居者矣。況所謂遊觀之所哉!是亭雖微,可以卜許氏之有後。足以克負先志,前承後引,蓋未有涯也。酒同酣,相與歌曰五山拔起兮青蕤蕤;六千君子兮何師師;鳳毛褵褷兮啄其腴;秋風吹翠兮實累累;邈千載兮動遐思。歌已而退壽陵。
中有陳聞先生者,謂不可無以示後人。乃同仲孚來詞林,請予爲之記。
嗚呼!昔人有題名園記者,言亭榭之興廢,可以佔時之盛衰。餘初甚疑之,今徵於仲孚,其言似不誣也。曏者仲孕出入於兵車蹂踐之間,朝兢暮惕,雖軀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鑿,崇乎書詩。而於暇日,恰情景物之表,豈無其故哉。蓋帝力如天,撥亂而反之。正四海、致太平,已十有餘年矣。觀仲孚熙熙以樂其生,則江右諸郡可知;江右諸郡如斯,則天下之廣又從可知矣。是則斯亭之重構。非特爲仲孚善繼而喜,實可以卜世道之向。治三代之盛,誠可期也。予雖不文,故樂爲天下道之,非止記一事而已。
仲孚名仲麗,嗜學而好修,士大夫龕然稱之。
拼音
譯文
臨川縣城的南面有五座山峯,高大聳立,像青青的荷花,鮮豔靚麗可愛。大姓許氏,世代居住在這山下。承平的時候,有叫許仲孚,曾經接受他父親的命令,種植了萬棵竹子,還在這中間建造亭子。每當雨後初晴的時候,早晨的陽光微明,空曠澄靜映照襯托,好象青色琉璃瓦的樣子。水珠閃爍七彩陽光,光亮透明明媚柔美,似撲入人的衣衫,衣衫頓時都成碧綠色的了。水分在四面八方充溢瀰漫、流動。沒有什麼不被着上青綠色的。仲孚在亭子里長嘯吟詠,其聲悠遠,彷彿是在翠水岸邊等待着笙鳳的來臨。虞集聽說了把這當作一件樂事說:“這足夠可以讓山林的清幽靜寂擴大並使世俗的胸襟泯滅。”於是用“環翠”在匾額上題名。
等到到了正好是壬辰動亂時期,烽火不斷,亭子和竹子被毀滅。等到天子出現,天下又恢復清明。仲孚同他的妻子子女從深山中回來,在修好了他的房屋之後,又修築亭子還原舊貌,接着竹子的再生的枝芽也從山凹中茂密叢生了,三年過後就成了一片竹林。
壽陵縣中和許仲孚有姻親的人,都去仲孚那裏,舉杯依次替他祝壽,並且感嘆說:“江西有許多名望的家族,從前豪門貴族的宅第到處都是,並且樓房亭臺到處都有。(他們的樓房亭臺)佔領風景優美的地方連着高爽乾燥的地方,沒有不優美的。戰亂以來,有一些(樓房亭臺)毀壞卻沒有再修復的了;有費盡心思修築卻只是從搖搖欲墜的破敗中擺脫而已;有的想整理卻又沒有空閒搬遷,無法安居的。更何況是所說的可以供人遊覽觀光的地方呢!這個亭子雖然小,也可以用來賜予許氏的有關後代。夠得上承擔祖先的心意,繼承前人的事業爲後人引路,這樣做的(功德)是沒有盡頭的。
當中有叫陳聞的人,認爲不可以沒有什麼用來給後人看的東西。於是和仲孚來到詞林,請求我替他們寫一篇記。
嗚呼,從前的人也有題名園記的文章,說亭臺樓房的興起與廢棄,可以用來占卜世事的興盛與衰敗。我一開始很懷疑這種說法,現在在仲孚這裏得到了證明,那些人的話好像不是無中生有的。從前仲孚在戰亂中出生入死,從早到晚都戰戰兢兢、相當警惕,即使是性命都不能保全。現在能夠安心於耕種務農,尊崇於詩書。在有空閒的日子,怡情於景物的美好中,難道是沒有它的原因嗎?大概因爲皇帝威力如天,消除混亂局面使天下恢復正常的秩序,天下達到太平已經有十多年了。看仲孚安樂地享受生活,這是江西各個郡縣可以瞭解到的;江西的各個郡縣都像這樣,那麼天下的廣大地區又能從中瞭解了。這樣那麼這個亭子的重新修建,不知是因爲仲孚善於繼承而歡喜,實在可以用來預知世道趨向太平,像三代一樣和平昌盛,的確可以期待的。我雖然不善於寫文章,還是特意替天下人說這件事情,不只是記載一件事情罷了。
仲孚名仲麗,非常喜歡學習並且有很好的修養,士大夫認爲他言論、行爲一致而稱讚他。
注釋
虞文靖公:指虞集(1272—1348),僑居河西臨川。
爽塏:高爽乾燥。
僨:毀壞。
褵褷:毛羽初生的樣子。
翕然:形容言論、行爲一致。
序
《環翠亭記》是明代文學家宋濂的一篇散文,出自《宋文憲公全集》卷十六。該文是一篇應人而寫之作,寫於明朝開國之初,記述了一座園亭由興到廢,由廢到興的過程,讚揚了許氏一族生生不息的創業精神。但作者寫作此文的目的並不僅在於此,他把一座園亭的興廢與世道人心,國之盛衰聯繫了起來,歌頌了明朝開國皇帝“正四海、致大平”的豐功偉績,並對剛剛建立起來的明朝政權寄予深切的期望。
賞析
宋濂是明代“開國文臣之首”,“明道致用”是其重要的論文主張。他善於把一件平凡的小事與國家大事聯繫起來,賦予其作品以濃厚的時代氣息和政治色彩。《環翠亭記》就體現了他的這一風格,作品把以許仲孚爲代表的中下層人民勉力耕鑿、興杯歌吟的樸實生活和以宋濂爲代表的上層統治階級對新王朝的殷殷之情表現得極爲真實。
儘管《環翠亭記》包含着嚴肅的社會政治內容,但作者娓娓道來。字裏行間洋溢着詩情雅意。在藝術上給人以較高的審美享受。
首先《環翠亭記》文筆清秀,作者善於運用語言營造美的意境。如對環翠亭外雨後竹林景觀的描繪就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賞。作者以竹林之綠爲主色調,把雨後早晨的陽光與晶瑩的水珠被此掩映所激射出來的光彩描繪得極其形象生動。一個頗具魅力的彩色世界呈現在讀者的面前,這裏,“晨光熹微”、“浮光閃彩”、“晶瑩連娟”,而竹林之綠更是“衝溂於北南,洋溢乎西東”,人一走進這個世界,衣服“皆成碧色”。在這樣一個如畫的境界裏,仲孚嘯歌亭上,其聲悠遠,彷彿是在翠水岸邊等待着笙鳳的來臨。作者滿含詩情畫意的文字,將讀者引入到一個其樂融融的古樸生活的氛圍中。頓時,一幅竹林嘯歌圖展現在讀者眼前,它高雅、清純,令人神往之至。
其次、在結構上,始終圍繞着環翠亭展開,環翠亭的興廢是這篇文章立意的中心。圍繞這一中心,作者採用了先敘後議的手法。這樣,讓所敘之事明瞭,所議之論有所依憑,不至於空穴來風,唐突失據。作者一開始先記述了許氏一族所處的地理位置及生活環境,其重點放在對環翠亭外竹林雨後景觀的描寫上。由環境描寫自然而然引出環翠亭,過渡自然巧妙。然後作者就環翠亭如何“興”、因何“廢”,以及它的“再興”做了記述。這之中關涉到戰亂,及亂後人們的重建家園。最後,作者就環翠亭的興廢發表了議論,點明瞭寫作此記的原因及目的。全文結構簡約,作者的議論也順理成章。
此外,《環翠亭記》富有氣勢,頗具大家風度。作者不滿足於僅記一事一物。它立意高遠,過往思來,將人們的思緒帶入到更爲廣闊的天地中。“王山拔起兮青蕤蕤;六千君於兮何師師;鳳毛褵褷兮啄其腴;秋風吹翠兮實累累;邈千載兮動遐思。”作者借他人之口,傳達出他的歷史人生之思,豐富並深化了這篇散文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