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福寺石壁法華經記

· 元稹
按沙門釋惠皎自狀其事云:永福寺一名孤山寺,在杭州錢塘湖心孤山上。石壁《法華經》在寺之中,始以元和十二年嚴休復爲刺史時惠皎萌厥心,卒以長慶四年白居易爲刺史時成厥事。上下其石六尺有五寸,短長其石五十七尺有六寸,座周於下,藎周於上,堂周於石,砌周於堂。凡買工鑿經六萬九千二百有五十,錢十經之數。經旣訖,又成二石爲二碑,其一碑,凡輸錢於經者,由十而上,皆得名於碑,其輸錢之貴者,若杭州刺史吏部郎中嚴休復、中書舍人杭州刺史白居易、刑部郎中湖州刺史崔元亮、刑部郎中睦州刺史韋文悟、處州刺史韋行立、衢州刺史張聿、御史中丞蘇州刺史李諒、御史大夫越州刺史元稹、右司郎中處州刺史陳岵,九刺史之外,搢紳之由杭者,若宣慰使庫部郎中知制誥賈餗以降,鮮不附於經石之列,必以輸錢先後爲次第,不以貴賤、老幼、多少爲先後;其一碑,僧之徒思得聲名人文其事以自廣。予始以長慶二年相先帝無狀,譴於同州,明年徙會稽,路出於杭。杭民競相觀睹,刺史白怪問之,皆曰:「非欲觀宰相,藎欲觀曩所聞之元白耳。」 由是僧之徒誤以予爲名聲人,相與日夜攻刺史白乞予文。予觀僧之徒所以經於石、文於碑,藎欲相與爲不朽計,且欲自大其本術。今夫碑旣文,經旣石,而又九諸侯相率貢錢於所事,由近而言,亦可謂來異宗而成不朽矣;由遠而言,則不知幾萬千歳而外,地與天相軋,陰與陽相蕩,火與風相射,名與形相滅,則四海九州,皆大空中一微塵耳,又安知其朽與不朽哉?然而羊叔子識枯樹中舊環,張僧繇世世爲畫師,暦陽之氣,至今爲城郭,狗一叱而異世卒不可化,鍛之子學數息則易成,此又性與物一相遊,而終不能兩相忘矣;又安知夫六萬九千之文,刻石永永,因眾性合成,獨不能爲千萬劫含藏之不朽耶?由是思之,則僧之徒得計矣。至於佛書之妙奧,僧當爲予言,予不當爲僧言,況斯文止於紀石刻,故不及講貫其義云。長慶四年四月十一日,浙江東道都團練觀察處置等使、通議大夫、使持節、都督越州諸軍事、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國、賜紫金魚袋,元稹記。
拼音
元稹

元稹

元稹,字微之,別字威明,唐洛陽人(今河南洛陽)。父元寬,母鄭氏。爲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後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孫。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樂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並稱“元白”。 ► 89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