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州濼源石橋記

· 蘇轍
濼水之源,發於城之西南山下,北流爲皇,其淺可揭。城之西門,跨而爲橋。自京師走海上者,皆道於其上。每歲霖雨,南山水潦暴作,彙於城下,橋不能支,輒敗。熙寧六年,七月不雨,明年夏六月乃雨,淫潦繼作,橋遂大壞。知歷城施君辯言於府曰:「水歲爲橋害,請爲石橋,以紓其役。距城之東十五里,有廢河敗堰焉,其棄石鐵可取以爲用。」府用其言,以告轉運使,得錢二十七萬,以具工廩之費。取石於山,取鐵於府,取力於兵。自九月至十一月而橋成,民不知焉。三跌二門,安如丘陵,驚流循道,不復爲虐。方其未成也,太守李公日至於城上,視其工之良窳與其役之勞佚,而勸相之。知歷城施君實具其材,兵馬都監張君用晦實董其事。橋之南五里,有大溝焉,屬於四澗,以殺暴水之怒,久廢不治,於是疏其堙塞,築其缺而完之。橋之西二十步有溝焉,居民裴氏以石壅之,而屋於其上,水不得泄,則橋受其害,亦使去之,皆如其舊而止。又明年,水復至,橋遂無患。從事蘇轍言曰:橋之役雖小也,然異時郡縣之役,其利與民共者,其費得量取於民,法令寬簡,故其功易成;今法嚴於恤民,一切仰給於官,官不能盡辦,郡縣欲有所建,其功比舊實難。非李公之老於爲政與二君之敏於臨事,橋將不就。夫橋之役雖小,然其勞且難成於舊則倍,不可不記也。遂爲之記。
拼音
蘇轍

蘇轍

蘇轍,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詩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其詩力圖追步蘇軾,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蘇轍亦善書,其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詩傳》、《春秋傳》、《欒城集》等行於世。 ► 18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