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得落花詩

· 沈周
芳菲死日是生時,李妹桃娘盡欲兒。 人散酒闌春亦去,紅消綠長物無私。 靑山可惜文章喪,黃土何堪錦繡施。 空記少年簪舞處,飄零今已鬢如絲。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芳菲:花草樹木,這裏指代落花。
  • 酒闌(lán):酒喝盡,酒席將散。
  • 紅消綠長:紅花凋零,綠葉生長,代指春天過去,萬物隨着時節變化。
  • 簪舞處:簪花起舞之處,形容少年時歡樂美好的時光。

翻譯

花朵凋零的時候其實也是新生的開始,那些如桃李般嬌豔的花兒們都像是要變成新的孩子。人們散去,酒席已盡,春天也悄然離去,紅花消逝了,綠葉繁茂滋長,大自然對待萬物都是毫無偏私的。可惜那些如花兒般美好的文章才華會消逝,美麗的落花落在黃土之上,就像精美錦繡被隨意丟棄在黃土裏令人不忍。只能徒然回想起年少時簪花起舞的歡樂場景,如今花兒飄零,自己也已兩鬢斑白如絲。

賞析

這首《詠得落花詩》蘊含着深沉的感慨與思考。開篇 「芳菲死日是生時」 便以獨特視角點明瞭落花雖凋零,卻也是新生伊始,充滿了對自然循環的深刻認知。「李妹桃娘盡欲兒」 通過形象比喻描繪出花朵如同嬌美的女子孕育新生命的場景 ,頗具畫面感。

「人散酒闌春亦去,紅消綠長物無私」 句,將人間的筵席散去與春天的離去相互映襯,自然變化的 「紅消綠長」 和大自然的公平無私之感盡顯,不着痕跡地流露出生命的更迭與無常。

「青山可惜文章喪,黃土何堪錦繡施」 巧妙地將美好的才華、如錦繡般的落花聯繫在一起,以青山、黃土爲背景,強調美好消逝的痛心和無奈,表達出對美好事物消逝的深沉嘆惋。

末句 「空記少年簪舞處,飄零今已鬢如絲」 從景轉入個人,回憶少年時的歡樂場景,又與如今兩鬢斑白形成鮮明對比,將時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惆悵之情推向高潮。整首詩借落花這一意象,層層遞進,抒發了詩人對時光流轉、生命消逝的諸多感慨,意境深邃,情感真摯動人。

沈周

沈周

沈周(1427年-1509年)字啓南、號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明朝畫家,吳門畫派的創始人,明四家之一,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歲(虛八十三歲)。不應科舉,專事詩文、書畫,是明代中期文人畫“吳派”的開創者,與文徵明、唐寅、仇英並稱“明四家”。傳世作品有《廬山高圖》、《秋林話舊圖》、《滄州趣圖》。著有《石田集》、《客座新聞》等。 ► 10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