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譯文
寬闊的黃河,只有不多幾條船在航行,眼前是波浪滾滾,一派渺茫。我獨自登上河邊的亭子,斜靠着欄杆,愁緒像河水,源源不斷。那河邊、遠處,蕭瑟秋風中,有片稀疏的樹林,林後是聳立的高山,一半沐浴着西斜的陽光。
注釋
這是四首(春、夏、秋、冬)組詩中的第三首。詩前有序,說明此詩是作者被貶謫時寫的。
河,黃河。
憑,靠。危,高。
蕭蕭,風聲。
危檻:高高的欄杆
序
《書河上亭壁》北宋詩人寇準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題寫在黃河邊一座亭子的壁上,以描寫秋天的景色爲主。詩前兩句寫黃河,及因黃河勾起的無邊的愁思。詩人用的線條很粗,着眼於大景。三、四句寫遠處,說蕭瑟秋風中,依稀可見一片凋落的樹林,林後的山脈,一半浸沉在夕陽照射中。詩構出一個令人愁怨的氣氛,描寫出令人愁怨的場景,隱括詩人的心情,顯得含蓄深致。自然之景與人的感慨緊緊結合,詩境詩意都得到了全面地發揮。
賞析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絕句,題寫在黃河邊一座亭子的壁上。既然以秋天的景色爲主,自然而然也就染上些“愁”色。
第一句從三個方面來描寫黃河上的景象,一是“闊”,王灣的“潮平兩岸闊”,被詩人濃縮爲“岸闊”,江水浩渺,放眼望去,黃河恢宏闊大;二是“渺茫”,因爲河闊,一眼望不到邊,加上太陽快要下山,自然是“煙波微茫信難求”,看不到對岸;三是“檣稀”,河上沒有幾條船,雖然看不見“百舸爭流”的熱鬧場面,卻使人覺得河似乎更闊了,煙波似乎更渺茫了,河上的煙波又能給人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呢?
第二句的“思”字就回答了前面提出的問題,獨自靠在亭邊的欄杆上,詩人究竟在想些什麼?也許想到了“耐可乘流直到天”,也許想到“欲渡黃河冰塞川”,也許想到“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瀉入胸懷間”……性格剛毅的詩人此時也許蕩上了一絲憂愁,但面對着“奔流到海不復回”的黃河,豈能“恨到歸時方始休”呢?
第四句是這首詩最棒的一句,富有意境,它一下就讓人聯想起白居易《暮江吟》中的“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來。這一半沐着柔和斜陽的秋山,雖然沒有“霜葉紅於二月花”的豔麗,卻給人以安閒、親切,也讓人陶醉。至於那一半見不到陽光的秋山,詩人卻不願意提起,而心中那一份悵惘,在這壯麗的黃河落日圖前又算得了什麼?到此戛然而止,還有多少餘味,就讓讀者自己去品嚐。
寇準
宋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字平仲。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西元九八〇年)進士,授大理評事、知歸州巴東縣,移大名府成安縣。累遷三司度支推官,轉鹽鐵判官。歴通判鄆州,累擢樞密院直學士、判吏部銓。頗敢直諫,宋太宗以比魏文貞。淳化二年(西元九九一年),拜左諫議大夫,除樞密副使,改同知樞密院事。淳化四年(西元九九三年),罷知靑州。淳化五年(西元九九四年),召拜參知政事,加給事中。至道二年(西元九九六年),坐事出知鄧州。宋眞宗卽位,遷工部侍郎,權知開封府。咸平六年(西元一〇〇三年),遷兵部侍郎,爲三司使。景德元年(西元一〇〇四年),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同年冬,契丹攻宋,萊公力排眾議,諫眞宗親征,至澶州(今河南濮陽),迫成和議而還,是爲「澶淵之盟」。景德三年(西元一〇〇六年),爲王欽若所譖,罷相,爲刑部尙書,出知陝州。後遷兵部尙書,入判都省。後遷兵部尙書,入判都省。大中祥符七年(西元一〇一四年),復拜同平章事、樞密使。大中祥符八年(西元一〇一五年)罷。天禧三年(西元一〇一九年)又授同平章事,充景靈宮使。天禧四年(西元一〇二〇年)六月,坐與中官周懷政謀請太子監國、禁皇后預政、奉宋眞宗爲太上皇事,罷相,尋貶道州司馬。乾興元年(西元一〇二二年),再貶雷州司戸參軍。宋仁宗天聖元年(西元一〇二三年)六,以疾卒於雷州,壽六十二。後十一年,景祐元年(西元一〇三四年),詔復太子太傅,贈中書令、萊國公,又賜諡忠愍。有《忠愍公詩集》三巻,集前附有孫汴所撰神道碑。存詞五首,見《花菴詞選》及《湘山野録》。生平見《宋史·巻二百八十一·寇準傳》。
► 3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