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 · 蜀書 · 董劉馬陳董呂傳

· 陳壽
董和字幼宰,南郡枝江人也,其先本巴郡江州人。漢末,和率宗族西遷,益州牧劉璋以爲牛鞞、江原長、成都令。蜀土富實,時俗奢移,貨殖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送,傾家竭產。和躬率以儉,惡衣蔬食,防遏逾僭,爲之軌制,所在皆移風變善,畏而不犯。 然縣界豪強憚和嚴法,說璋轉和爲巴東屬國都尉。吏民老弱相攜乞留和者數千人,璋聽留二年,還遷益州太守,其清約如前。與蠻夷從事,務推誠心,南土愛而信之。 先主定蜀,徵和爲掌軍中郎將,與軍師將軍諸葛亮並署左將軍大司馬府事,獻可替否,共爲歡交。自和居官食祿,外牧殊域,內幹機衡,二十餘年,死之日家無儋石之財。 亮後爲丞相,教與羣下曰:“夫參署者,集衆思廣忠益也。若遠小嫌,難相違覆,曠闕損矣。違覆而得中,猶棄弊蹺而獲珠玉。然人心苦不能盡,惟徐元直處茲不惑,又董幼宰參署七年,事有不至,至於十反,來相啓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於國,則亮可少過矣。”又曰:“昔初交州平,屢聞得失,後交元直,勤見啓誨,前參事於幼宰,每言則盡,後從事於偉度,數有諫止;雖姿性鄙暗,不能悉納,然與此四子終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於直言也。”其追思和如此。 劉巴字子初,零陵烝陽人也。少知名,荊州牧劉表連闢,及舉茂才,皆不就。表卒,曹公徵荊州。先主奔江南,荊、楚羣士從之如雲,而巴北詣曹公。曹公闢爲掾,使招納長沙、零陵、桂陽。會先主略有三郡,巴不得反使,遂遠適交址,先主深以爲恨。 巴復從交址至蜀。俄而先主定益州,巴辭謝罪負,先主不責。而諸葛孔明數稱薦之,先主辭爲左將軍西曹掾。建安二十四年,先主爲漢中王,巴爲尚書,後代法正爲尚書令。 躬履清儉,不治產業,又自以歸附非素,懼見猜嫌,恭默守靜,退無私交,非公事不言。 先主稱尊號,昭告皇天上帝后土神祗,凡諸文誥策命,皆巴所作也。章武二年卒。卒後,魏尚書僕射陳羣與丞相諸葛亮書,問巴消息,稱曰劉君子初,甚敬重焉。 馬良字季常,襄陽宜城人也。兄弟五人,並有才名,鄉里爲之諺曰:“馬氏五常,白眉最良。”良眉中有白毛,故以稱之。先主領荊州,闢爲從事。及先主入蜀,諸葛亮亦從後往,良留荊州,與亮書曰:“聞雒城已拔,此天祚也。尊兄應期贊世,配業光國,魄兆遠矣。夫變用雅慮,審貴垂明,於以簡才,宜適其時。若乃和光悅遠,邁德天壤,使時閉於聽,世服於道,齊高妙之音,正鄭、衛之聲,並利於事,無相奪倫,此乃管絃之至,牙、曠之調也。雖非鍾期,敢不擊節!”先主闢良爲左將軍掾。 後遣使吳,良謂亮曰:“今銜國命,協穆二家,幸爲良介於孫將軍。”亮曰:“君試自爲文。”良即爲草曰:“寡君遣掾馬良通聘繼好,以紹昆吾、豕韋之助。其人吉士,荊楚之令,鮮于造次之華,而有克終之美,願降心存納,以慰將命。”權敬待之。 先主稱尊號,以良爲侍中。及東征吳,遣良入武陵招納五溪蠻夷,蠻夷渠帥皆受印號,鹹如意指。會先主敗績於夷陵,良亦遇害。先主拜良子秉爲騎都尉。 良弟謖,字幼常,以荊州從事隨先主入蜀,除綿竹成都令,越希太守。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謂不然,以謖爲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 建興六年,亮出軍向祁山,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爲宜令爲先鋒,而亮違衆拔謖,統大衆在前,與魏將張邰戰於街亭,爲邰所破,士卒離散。亮進無所據,退軍還漢中。謖下獄物故,亮爲之流涕。良死時年三十六,謖年三十九。 陳震字孝起,南陽人也。先主領荊州牧,闢爲從事,部諸郡,隨先主入蜀。蜀既定,爲蜀郡北部都尉,因易郡名,爲汶山太守,轉在犍爲。建興三年,入拜尚書,遷尚書令,奉命使吳。七年,孫權稱尊號,以震爲衛尉,賀權踐阼,諸葛亮與兄瑾書曰:“孝起忠純之性,老而益篤,及其贊述東西。歡樂和合,有可貴者。”震入吳界,移關候曰:“東之與西,驛使往來,冠蓋相望,申盟初好,日新其事。東尊應保聖祚,告燎受符,剖判土宇,天下響應,各有所歸。於此時也,以同心討賊,則何寇不滅哉!西朝君臣,引領欣賴。震以不才,得充下使,奉聘敘好,踐界踊躍,入則如歸。獻子適魯,犯其山諱,《春秋》譏之。望必啓告,使行人睦焉。即日張旍誥衆,各自約誓。順流漂疾,國典異制,懼或有違,幸必斟誨,示其所宜。”震到武昌,孫權與震升壇歃盟,交分天下:以徐、豫、幽、青屬吳,並、涼、冀、兗屬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關爲界。震還,封城陽亭侯。九年,都護李平坐誣罔啓廢;諸葛亮與長史蔣琬、侍中董允書曰:“孝起前臨至吳,爲吾說正方腹中有鱗甲,鄉黨以爲不可近。吾以爲鱗甲者但不當犯之耳,不圖復有蘇、張之事出於不意。可使孝起知之。”十三年,震卒。子濟嗣。 董允字休昭,掌軍中郎將和之子也。先主立太子,允以選爲舍人,徒洗馬。後主襲位,遷黃門侍郎。丞相諸葛亮將北征,住漢中,慮後主富於春秋,朱紫難別,以允秉心公亮,欲任以宮省之事。上疏曰:“侍中郭攸之、費禕、侍郎董允等,先帝簡拔以遺陛下,至於斟酌規益,進盡忠言,則其任也。愚以爲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若無興德之言,則戮允等以彰其慢。”亮尋請禕爲參軍,允遷爲侍中,領虎賁中郎將,統宿衛親兵。攸之性素和順,備員而已。獻納之任,允皆專之矣。允處事爲防制,甚盡匡救之理。後主常欲採擇以充後宮,允以爲古者天子后妃之數不過十二,今嬪嬙已具,不宜增益,終執不聽。後主益嚴憚之。尚書令蔣琬領益州剌史,上疏以讓費禕及允,又表“允內侍歷年,翼贊王室,宜賜爵土以褒勳勞。”允固辭不受。 後主漸長大,愛宦人黃皓。皓便辟佞慧,欲自容入。允常上則正色匡主,下則數責於皓。 皓畏允,不取爲非。終允之世,皓位不過黃門丞。 允嘗與尚書令費禕、中典軍胡濟等共期遊宴,嚴駕已辦,而郎中襄陽董恢詣允脩敬。 恢年少官微,見允停出,逡巡求去,允不許,曰:“本所以出者,欲與同好遊談也,今君已自屈,方展闊積,舍此之談,就彼之宴,非所謂也。”乃命解驂,禕等罷駕不行。 其守正下士,凡此類也。延熙六年,加輔國將軍。七年,以侍中守尚書令,爲大將軍費禕副貳。九年,卒。 陳祗代允爲侍中,與黃皓互相表裏,皓始預政事。祗死後,皓從黃門令爲中常侍、奉車都尉,操弄威柄,終至覆國。蜀人無不追思允。及鄧艾至蜀,聞皓奸險,收閉,將殺之,而皓厚賂艾左右,得免。 祗字奉宗,汝南人,許靖兄之外孫也。少孤,長於靖家。弱冠知名,稍遷至選曹郎,矜厲有威容。多技藝,挾數術,費禕甚異之,故超繼允內侍。呂乂卒,祗又以侍中守尚書令,加鎮軍將軍,大將軍姜維雖班在祗上,常率衆在外,希親朝政。祗上承主指,下接閹堅,深見信愛,權重於維。景耀元年卒,後主痛惜,以言流涕,乃下詔曰:“祗統職一紀,柔嘉惟則,幹肅有章,和義利物,庶績允明。命不融遠,聯用悼焉。夫存有令問則亡加美諡,諡曰忠侯”。賜子??爵關內侯,撥次子裕爲黃門侍郎。自祗之有寵,後主追怨允日深,謂爲自輕,由祗媚茲一人,皓構間浸潤故耳。允孫宏,晉巴西太守。呂乂字季陽,南陽人也。父常,送故將(軍)劉焉入蜀,值王路隔塞,遂不得還。乂少孤,好讀書鼓琴。初,先主定益州,置鹽府校尉,較鹽鐵之利,後校尉王連請乂及南陽杜祺、南鄉劉乾等併爲典曹都尉。乂遷新都、綿竹令,乃心隱恤,百姓稱之,爲一州諸城之首。 遷巴西太守。 丞相諸葛亮連年出軍,調以諸郡,多不相救,乂募取兵五千人詣亮,慰喻檢制,無逃竄者。徒爲漢中太守,兼領督農,供繼軍糧。亮卒,累遷廣漢、蜀郡太守。蜀郡一都之會,戶口衆多,又亮卒之後,士伍亡命,更相重冒,奸巧非一。乂到官,爲之防禁,開喻勸導,數年之中,漏脫自出者萬餘口。後入爲尚書,代董允爲尚書令,衆事無留,門無停賓。乂歷職內外,治身儉約,謙靖少言,爲政簡而不煩,號爲清能;然持法刻深,好用文俗吏,故居大官,名聲損於郡縣。延熙十四年卒。子辰,景耀中爲成都令。辰弟雅,謁者。雅清厲有文才,着《格論》十五篇。 杜祺歷郡守、監軍、大將軍司馬,劉幹官至巴西太守,皆與乂親善,亦有當時之稱,而儉素守法,不及於囗。 評曰:董和蹈羔羊之素,劉巴履清尚之節,馬良貞實,稱爲令士,陳震忠恪,老而益篤,董允匡主,義形於色,皆屬臣之良矣。呂乂臨郡則垂稱,處朝則被損,亦黃、薛之流亞矣。
拼音

所属合集

#三國志
陳壽

陳壽

陳壽,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 陳壽少時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祕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因爲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蜀降晉後,歷任著作郎、長廣太守、治書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職。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元康七年(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歲。 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後,陳壽歷經10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鉅著《三國志》,全書共65卷,36.7萬字,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 ► 6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