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夢尋 · 卷二 · 西湖西路 · 岣嶁山房
所属合集
註釋
- 岣嶁(gǒu lǒu):山名。
- 孑(jié)然:孤獨的樣子。
- 壙(kuàng):墓穴。
- 普陀(tuó):這裏指佛寺。
- 徐渭(wèi):明代文學家、書畫家。
- 髡(kūn):古代剃去男子頭髮的一種刑罰。
- 火宅:佛教用語,比喻充滿痛苦的塵世。
- 鷗鳧(ōu fú):鷗鳥和野鴨。
翻譯
李茇別號岣嶁,是武林人,居住在靈隱韜光山下。建造了幾間山房,都架在迴環的溪流和極深的壑谷之上。溪水淙淙地從樓閣下流出,高山直直插入雲天,古老的樹木蔥鬱繁茂,很有幽靜的情致。山人住在這裏,孤獨一人。喜好詩歌,和天池的徐渭是好友。有客人到來,就呼喚僮僕駕着小船,在西泠和斷橋之間划槳遊蕩,整日歡笑吟詠。用山石自己堆砌建造墓穴,死後就埋葬在那裏。所著有《岣嶁山人詩集》四卷。天啓甲子年,我和趙介臣、陳章侯、顏敘伯、卓珂月、我弟弟平子在這裏讀書。主持寺廟的僧人自超,園中的蔬菜和山上的野菜,很是清淡悽清。只是遺憾那追名逐利的心沒有完全清淨,不免冒犯了山神,至今還有羞愧之色。 張岱的《岣嶁山房小記》:岣嶁山房,緊靠着山、緊靠着溪、緊靠着韜光路,所以沒有路不架橋,沒有屋子不建樓閣。門外蒼松高傲地聳立,與雜亂的樹木摻雜一起,清冷的綠色有萬頃之多,人的面容都被遮住了。石橋上有低的臺階,可坐十人。寺裏的僧人剖開竹子引來泉水,在橋下交錯雜亂的,都是竹節。天啓甲子年,我在這裏閉門讀書七個月,耳朵飽聽溪水之聲,眼睛飽看清翠的樹蔭。山上山下有很多西慄、邊筍,甘甜芳香無比。鄰居把山房當作集市,水果、飛禽每天送來,但唯獨沒有魚。就攔截溪流形成水壑,繫了幾十頭大魚。有客人來,就撈魚供上新鮮的。每天下午,必定走到冷泉亭、包園、飛來峯去。有一天,沿着溪流去看佛像,口中不斷謾罵楊髡。看見一個波斯人坐在龍象上,四五個蠻女獻上花果,都光着身子,刻石頭來記載這事,這纔是真伽像。我敲掉它的頭,並打碎所有蠻女,放在便溺之處來報復他。寺裏的僧人以爲我在敲佛像,詫異地當作怪事,等到知道是對楊髡,都歡喜讚歎。 徐渭《訪李岣嶁山人》詩:岣嶁山的詩人學習全真教,半天在深山中談論鬼神。送到山澗聲沒有響起的地方,回來明月已滿前面的渡口。七年在塵世如同坐三車的過客,十里荷花兩槳划船的人。兩岸的鷗鳥和野鴨還像昨天,其中應該有舊日的親近之人。 王思任《岣嶁僧舍》詩:雜亂的苔蘚滋潤着古老的樹陰,悽慘的綠色遮蔽着新長的綠草。鳥的叫聲都很奇異,泉水的源頭就如同佛禪。買山應該比較分寸,賒來月光敢不付錢。多少清涼的境界,清修的僧人抱着竹子入眠。
賞析
這段文字生動描繪了岣嶁山房及其周邊的景色、人物和他們的生活。文中表現出此地環境的清幽寧靜,如「溪聲淙淙出閣下,高?插天,古木蓊蔚」,讓人感受到一種超凡脫俗的氛圍。李茇的形象也很鮮明,他居於此的孤獨與對詩歌的熱愛,形成獨特的氣質。張岱在此的生活經歷,包括讀書、賞景等,以及與友人的交往,都呈現出一種文人雅士的閒情逸致。詩人們的詩作進一步增添了藝術氛圍,如徐渭的詩中體現出的那種超凡脫俗之感和與友人的情誼。這段文字既是對一處地方的細膩描述,也是對一種文人生活和心境的展現,具有較高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

張岱
張岱的其他作品
- 《 陶庵夢憶 · 卷一 · 日月湖 》 —— [ 明 ] 張岱
- 《 西湖夢尋 · 卷一 · 西湖北路 · 西泠橋 》 —— [ 明 ] 張岱
- 《 陶庵夢憶 · 卷四 · 乳酪 》 —— [ 明 ] 張岱
- 《 西湖七月半 》 —— [ 明 ] 張岱
- 《 陶庵夢憶 · 卷一 · 金乳生草花 》 —— [ 明 ] 張岱
- 《 于園 》 —— [ 明 ] 張岱
- 《 西湖夢尋 · 卷三 · 西湖中路 · 湖心亭 》 —— [ 明 ] 張岱
- 《 西湖夢尋 · 卷五 · 西湖外景 · 虎跑泉 》 —— [ 明 ] 張岱
相关推荐
- 《 西湖夢尋 · 卷二 · 西湖西路 · 靈隱寺 》 —— [ 明 ] 張岱
- 《 西湖夢尋 · 卷三 · 西湖中路 · 蘇小小墓 》 —— [ 明 ] 張岱
- 《 西湖夢尋 · 卷一 · 西湖北路 · 六賢祠 》 —— [ 明 ] 張岱
- 《 西湖夢尋 · 卷二 · 西湖西路 · 上天竺 》 —— [ 明 ] 張岱
- 《 西湖夢尋 · 卷五 · 西湖外景 · 勝果寺 》 —— [ 明 ] 張岱
- 《 西湖夢尋 · 序 》 —— [ 明 ] 張岱
- 《 西湖夢尋 · 卷五 · 西湖外景 · 火德廟 》 —— [ 明 ] 張岱
- 《 西湖夢尋 · 卷四 · 西湖南路 · 一片雲 》 —— [ 明 ] 張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