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筍賦

餘酷嗜苦筍,諫者至十人,戲作《苦筍賦》,其辭曰: 僰道苦筍,冠冕兩川。甘脆愜當,小苦而反成味;溫潤縝密,多啖而不疾人。蓋苦而有味,如忠諫之可活國;多而不害,如舉士而皆得賢。是其鍾江山之秀氣,故能深雨露而避風煙。食餚以之開道,酒客爲之流涎。彼桂斑之夢永,又安得與之同年! 蜀人曰:“苦筍不可食,食之動痼疾,令人萎而瘠。”予亦未嘗與之言。蓋上士不談而喻;中士進則若信,退則眩焉;下士信耳而不信目,其頑不可鐫。李太白曰:“但得醉中趣,勿爲醒者傳。”
拼音

譯文

我十分嗜好吃苦筍,勸我不要這樣的人有十個,於是我隨意地創作了《苦筍賦》,這篇賦的文辭是: 僰道產的苦筍,在兩川中名列前茅。它甜脆爽口,微苦卻有滋味;它溫潤細密,多吃不會傷人身體。微苦卻有滋味,利於身康體健,如同忠言逆耳,卻利於國泰民安;多吃不會受傷害,如同多舉士人,得到的都是賢士一般。它匯聚江山的靈氣,故能隱含雨露的滋潤,迴避風煙的侵犯。用它作佳餚,可以振食慾,用它來下酒,令人流口涎。可笑那徒有其表的桂斑,竟夢想博得人們的讚歎,可它又怎能和苦筍相提並論,一塊來談? 四川人說:“苦筍不能食,吃了發舊病,讓人瘦而死。”我不想和他們分辯。因爲上等之人明事理,毋庸多言;中等之人當面雖相信,可過後又疑惑;下等之人專聽謠傳,卻不相信親眼之所見,頑固如岩石,不能雕刻與鑿穿。李白有詩道:“但得醉中趣,勿爲醒者傳。”

注釋

僰(bó)道:漢縣名,屬僰爲郡,僰人所居,故名。在今四川宜賓縣境。 兩川:東、西川的合稱。唐至德二年(757年)於劍南道置東川、西川兩節度,因有兩川之稱。 縝(zhěn)密:細密。 啖(dàn):吃。 鍾:聚集。 桂斑:桂指筀竹,竹名。《山海經·中山經》:“又東七十里曰丙山,多筀竹。”郝懿行疏:“筀,亦當爲桂,桂陽所生竹,因以爲名也。”斑,指斑竹。段公路《北戶錄·斑皮竹筍》:“湘源縣十二月食斑皮竹筍,諸筍無以及之。”夢永:總是夢想得到。 痼(gù)疾:久治不愈之病。 萎(wěi)而瘠(jí):乾枯瘦弱。 眩(xuàn):迷惑。 鐫(juān):曉諭,明白。 但得醉中趣,勿爲醒者傳:出自李白《月下獨酌四首》其二。

《苦筍賦》是北宋文人黃庭堅創作的一篇賦。此賦先寫苦筍苦而有味,多食無害,再寫俗傳苦筍不可食之荒謬而自己爲苦筍辯護之論卻不爲人所接受,只好自享其美味,最後引用李白的詩句“但得醉中趣,勿爲醒者傳”作結。全賦淺明如話而有深意在,借詠苦筍雖苦食之卻能“開道”之事,闡發了忠言雖然逆耳卻可以“活國”之理。

賞析

此賦可分作三個層次。首先,讚美苦筍有益身心健康。苦筍物性是“小苦”、“溫潤縝密”,但“甘脆愜當”,故而“反成味”、“多啖而不疾人”,於身心有益。接着,融注自身體驗,寓苦筍以深刻含義:苦竹之筍,味道雖苦,食之卻可以“開道”;忠諫之言,雖然逆耳,聽之卻可以“活國”;苦竹之筍,“鍾江山之秀氣”,忠諫之士,聚民族之精華;苦竹之筍,“深雨露而避風煙”,忠諫之士,存傲骨而鄙權貴。苦筍與忠臣,是那麼的相似,但世人多不理解。素質佳美的苦筍,橫遭誹謗,“食之動痼疾”,而徒有其表的桂斑,卻受到青睞,以致有“夢永”的非分之想;相應的,敢於直言的忠臣,也是橫遭誹謗,貶官流徙,而奸巧邪佞之徒,卻青雲直上。對此逆境,作者的態度是給予最大的蔑視,“未嘗與之言”因爲作者性格剛強,襟懷豁達,趙翼稱他“不肯隨俗爲波靡”(《甌北詩話》),故而取此姿態。最後,博學多才的作者,順手拈來李白的詩句“但得醉中趣,勿爲醒者傳”收束賦文。酷愛飲酒的李白以自得醉中之趣爲樂,戒飭自己不要向飲酒者講說這種樂趣,淺層的意思是不把苦筍之趣對不理解者講說,而不平之鳴,憐才之意,深蘊其中。 全賦雖與作者“點鐵成金”、“無一字無來歷”的主張相悖,但淺明如話而有深意在。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1. 酷嗜(kù shì):非常喜愛。酷,極,非常;嗜,喜好。
  2. 僰(bó)道:古縣名,在今四川宜賓。
  3. 冠冕(guān miǎn):本指帽子,這裏是位居首位的意思。
  4. 愜當(qiè dàng):恰當,合適。
  5. 疾人:危害人。疾,傷害。
  6. 活國:使國家生存發展,即救國。
  7. :聚集。
  8. 痼疾(gù jí):久治不愈的疾病。
  9. 鐫(juān):刻,這裏是改變的意思。

翻譯

我非常喜愛苦筍,爲此勸諫我的人多達十個,於是我戲作了這篇《苦筍賦》,內容如下: 僰道的苦筍,在兩川之地堪稱首位。它口感甘脆恰到好處,雖略微帶點苦味反而更增添了滋味;質地溫潤細密,多吃也不會對人體有害。這苦味卻別有風味,就如同忠誠的勸諫可以挽救國家;食用多也沒有害處,好像推舉賢能之士都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它聚集了江山的靈秀之氣,所以能充分吸收雨露而躲避風霜。廚師用它來開啓美食佳餚的序章,飲酒的人見了它都會流口水。至於那桂斑之類普通的菜品,怎麼能和苦筍相提並論呢! 蜀地的人說:「苦筍不能吃,吃了會引發舊疾病,讓人身體消瘦衰弱。」我也沒有和他們爭論。大概品德高尚的人不需要過多言辭就能相互理解;中等修養的人聽到道理,剛聽到時似乎相信,過後便困惑迷惑;修養低下的人只相信耳朵聽到的,而不相信自己親眼看到的,他們十分頑固無法改變。李太白說過:「只要能體會醉中的樂趣,不要對清醒的人訴說。」

賞析

這篇《苦筍賦》短小精悍卻韻味悠長。作者通過對苦筍的描寫,展現了苦筍獨特的品質。一方面從食用角度,描述其甘脆中略帶苦味,卻別具風味,多吃無害的特點,賦予苦筍獨特的「味覺魅力」 。另一方面,作者巧妙地將苦筍與忠誠的諫言、推舉賢才相類比,提升了苦筍的精神內涵,表達出自己對具備像苦筍一樣高尚品質事物的喜愛與推崇。同時,作者借蜀人對苦筍的偏見,引出不同修養的人對事物的不同看法,進一步深化主題,表明自己超凡脫俗、不與庸人爭辯的心境。全文語言精煉,託物言志,將情感與思考寄於苦筍之中,體現了黃庭堅高超的文學素養和獨特的審美情趣 。

黃庭堅

黃庭堅

黃庭堅,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爲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爲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祕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並稱爲“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並稱爲“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並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於秦氏。 ► 24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