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嶺吊史閣部

號令難安四鎭強,甘同馬革自沉湘。 生無君相興南國,死有衣冠葬北邙。 碧血自封心更赤,梅花人拜土俱香。 九原若逢左忠毅,相向留都哭戰場。
拼音

譯文

盡管你甘願像馬援和屈原一樣捐軀為國,奈何四鎭擁兵自重不聽號令。 活著沒有遇到賢德的君王與輔臣復興大明,死後也衹有一箇衣冠冢葬在這光禿禿的梅花嶺上。 你殺身成仁像萇弘死後鮮血化作碧玉一樣,連這梅花嶺的土也因為人們的膜拜彷彿染上了馨香。 九原之下如果碰上了你的老師左忠毅公,怕是要面嚮著南京哀嘆留都做了戰場吧。

注釋

梅花嶺:揚州府甘泉縣廣儲門外的一箇丘崗。明代萬歷年,揚州太守吳秀疏浚河道,積土成丘,丘上植梅,故名。 史閣部:卽史可法,字憲之,號道鄰,開封府祥符縣人(今開封市雙龍巷)。明末抗清名將、民族英雄,南明弘光朝時爲兵部尙書。南明朝廷謚之爲「忠靖」。清乾隆帝追謚爲「忠正」。「閣部」是對六部首腦的尊稱。 四鎭:指南明政權將江北分爲淮海、徐泗、鳳壽、滁和四鎭。 馬革:卽馬革裹屍,比喩戰死沙場。 沉湘:指屈原投汨羅江而死的事。 君相(xiàng):指南明王朝的福王朱由崧和大臣馬士英、阮大鋮等,苟安昏聵,沉溺聲色,以致南明傾覆。 衣冠:指史可法的衣帽。 北邙(máng):在河南洛陽市東北,漢代爲王侯公卿死後的墓地,後來泛指墳地。 碧血:指忠臣志士爲正義目標所流的血。典出《莊子·外物》篇:「故伍員流於江,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化而爲碧。」 自封:自己凝結。 梅花:指梅花嶺。 九原:墓地。晉國卿大夫墓地在九原(今山西省新絳縣北),故後世稱墓地爲九原。 左忠毅:卽左光斗,字共(gǒng)之,一作遺直、拱之,號浮丘,又號蒼嶼。先世爲安徽省安慶府桐城縣東鄉(今安徽省樅陽縣橫埠鎭)人。明末東林黨重要成員,累官至左僉都御史,「萬歷六君子」之一。南明王朝的福王時,追謚號「忠毅」。 留都:卽南京。明初建都南京,明成祖遷都北京,故稱南京爲留都。

《梅花嶺弔史閣部》是清代文學家蔣士銓的詩作。這首憑弔先朝忠烈的詩,寄託了他對史忠正公的景仰、惋惜、悼念之深情。詩從史忠正公受命於危難之中寫起,説江北四鎭擁兵自重,互相不和,爭奪地盤,他以兵部尙書總制四鎭兵馬出守揚州,以防清兵南下。頷聯用對比的方法表示詩人對史忠正公之死的強烈憤慨。尾聯用他生前的一箇故事,表示詩人深情的哀悼和悲憤。全詩給讀者留下了不盡的深意,耐人反思。詩的用典、對仗都極巧妙、工整,在沉雄蒼勁中,表達了詩人的憤激之情。

賞析

首聯「號令難安四鎭強,甘同馬革自沉湘」。「四鎭」,弘光時分江北爲四鎭,以黃得功、劉良佐、劉澤清、高傑四人領兵駐守。但他們擁兵自強,不聽軍令,反而自相攻戰,史可法無法控制,所以説「號令難安」。「甘同馬革」,典出《後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耳。」以此説明説史可法甘願捐軀,誓死抗敵。「自沉湘」,是用屈原自沉子湖南汨羅江的典故。關於史可法的殉難,有多種傳説,其一是説兵敗以後投水自盡,所以這裏比之以屈原「自沉湘」。 頷聯「生無君相興南國,死有衣冠葬北邙」。上句,「君相」針對弘光帝和他身邊的姦臣馬士英、阮大鋮而言。清兵南下,大敵當前,弘光帝卻衹是忙著詔選美女,酣歌漫舞,醉生夢死,這在吳梅村的《聽女道士卞玉京彈琴歌》中就有著具體的反映。馬士英、阮大鋮這些閹黨餘孼,則利用手中職權,一味打擊、陷害堅持抗清的正人君子,同時助紂爲虐,想方設法獲取弘光帝的歡心,滿足他的荒淫欲望,阮大鋮本人就親撰《燕子箋》、《春燈謎》等劇進獻。正如鄭燮《念奴嬌·金陵懷古十二首·其十二·弘光》闋所云:「弘光建國,是金蓮玉樹,後來狂客。草木山川何限痛,衹解征歌選色。燕子銜箋,春燈説謎,夜短嫌天窄。……更兼馬阮當朝,高劉作鎭,犬豕包巾幘。賣盡江山猶恨少,衹得東南半壁。」史忠正公生前遭遇的盡是這麽一班「君相」,他們怎能「興」復「南國」。史忠正公自沉後,人們拏他的衣冠袍笏作爲替身,安葬在梅花嶺上。 頸聯「碧血自封心更赤,梅花人拜土俱香」。上句「碧血」用的萇弘化碧之事,贊揚史忠正公寧爲玉碎,不爲瓦全,自己殺身成仁。「心更赤」則是贊頌史忠正公忠於明朝,身雖死而志節不變,精氣長存,噴薄於天地之間。下句「梅花」,旣切定梅花嶺這箇地方,又藉取梅花這箇字面,巧妙地象徵史忠正公的忠貞氣骨。人們到梅花嶺瞻仰拜掃史忠正公的墳墓,連那裏的泥土也散發著忠魂的芳香。這恰是陸游在《卜算子·詠梅》中所説的「零落成泥碾作塵,衹有香如故」。此聯兩句,都由上文「死有衣冠葬北邙」生發而來,從而緊扣詩題中的「梅花嶺」,至下文再由此蕩開出去。 尾聯「九原若遇左忠毅,相向畱都哭戰場」。史忠正公是左忠毅公的學生。桐城派古文家方苞寫過一篇著名的《左忠毅公逸事》,其中講到,史忠正公早年即深得左忠毅公賞識,説衹有史忠正公「他日」能「繼吾志」;左忠毅公被閹黨監押在牢獄中,備受酷刑,史忠正公冒死探監,左忠毅公卻嚴厲責駡,要他防止閹黨連治坑陷,保存自己,以求將來爲國大用;後來史忠正公將兵打仗,不辭辛勞,即惟恐辜負左忠毅公的期望。然而,由於弘光「君相」的昏庸腐敗,史忠正公孤軍作戰,獨力難支,最終衹能以死殉國。如果他在黃泉之下遇到左忠毅公的話,師生二人必定都要對著南京這箇明朝的畱都,痛哭戰場。 全詩立足「梅花嶺」,扣住「史閣部」,反面以揚州「四鎭」、弘光「君相」來相襯,正面藉「左公忠毅」作烘託,有力地突出史忠正公的矢志抗清,捐軀報國,贊頌其忠貞不二的節烈氣槪,從而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愛國英雄的光輝形象。同時,字裏行間,也深深地寄託了對於明朝滅亡的哀悼之情。詩歌通篇表現出作者對英雄人物的崇高敬意,充溢著一片激情,而辭章字句,反倒爲之黯然失色,令人無心較其工拙了。
蔣士銓

蔣士銓

蔣士銓,字心餘、苕生,號藏園,又號清容居士,晚號定甫。清代戲曲家,文學家。江西鉛山(今屬江西)人,祖籍湖州長興(今浙江長興)。精通戲曲,工詩古文,與袁枚、趙翼合稱江右三大家。士銓所著《忠雅堂詩集》存詩二千五百六十九首,存於稿本的未刊詩達數千首,其戲曲創作存《紅雪樓九種曲》等四十九種。 ► 26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