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紀吳中節物俳諧體三十二韻
註釋
- 上元:節日名,即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
- 俳諧體:一種具有詼諧、幽默風格的文體形式。
- 鬥野:地名。
- 吳臺:指姑蘇臺,在今江蘇蘇州姑蘇山上。
- 酒壚:酒店裏安放酒甕的土臺子,借指酒店。
- 投瓊:投擲骰子。
- 篔簹:一種皮薄、節長而竿高的竹子。
- 菡萏:荷花的別稱。
- 厖:同「龐」,龐大。
- 閈:里巷的門,又泛指門。
- 薝蔔:梵語,又作「瞻卜伽」「旃波迦」「瞻波」等,植物名。花黃色,氣香濃。
- 圓魄:指月亮。
- 毬:同「球」。
- 蚌:這裏指水蚌傀儡戲。
- 鉗赭:以鐵鉗加於頸,爲古酷刑。
- 粔籹:古代的一種食品。
- 飴餳:飴糖。
- 筳篿:古代楚人占卜的一種方法。
- 長鋏:長劍。
- 檠:燈架,也指燈。
- 掎摭:指摘。
翻譯
在鬥野豐年屢屢出現之際,吳臺的歡樂之事也相併發生。酒肆先響起密集的鼓聲,燈市早早地開始投擲骰子。欣喜燈油價格便宜,吉祥佔得雨雪天晴。篔簹如同仙子的洞府,荷花把城市幻化。桅杆上的火炬讓人懷疑是龍出現,橋上的星星讓人驚訝於似鵲橋形成。小家那龐大之物獨自盤踞,高門由兩隻鹿支撐。屏風展開閃耀着雲母的光輝,門簾垂掛晃動着水晶。萬千窗戶上的花眼細密,千條縫隙裏如寶玉彩虹般明亮。薝蔔花在丹房懸掛,葡萄綠蔓縈繞。方形的絹上翻動着史冊,圓形的月亮綴在門衡之上。投擲蠟燭騰空很穩,推動圓球滾地輕盈。映着光魚隱約可見,轉動影子騎士縱橫。輕薄的人唱着歌走過,癲狂的社舞呈現。村田上蓑衣斗笠很是野性,街市上管絃之聲清脆。里巷分別寫題句,官衙各自有別樣的扁名。旱船遠遠地好似在漂浮,水傀儡就近像真的一樣。用鐵鉗和紅土給受刑者裝飾,嘲笑着畫在樂棚上。圍觀的人羣阻塞了瑤席都很狹窄,喊着口號在綺麗花叢中爭相。門禁的鑰匙直到三更才通,歸去的馬鞭任憑到五更。桑蠶有春天蠶繭的勸勉,花蝴蝶迎接夜裏的蛾子。鳧子用丹筆來描繪,鵝毛剪成雪花般的形狀。珍貴的糖果如粔籹,烏黑光潤的美飴糖。捏粉團有團欒的意味,熬稃發出腷膊的聲響。用筳篿占卜帶着怪異,香火中婢女獻出忠誠。用掃帚占卜拖地裙是否應驗,根據箕上的詩句落筆驚人。細微如同針的尾部,低賤就像葦草的分莖。末世的風俗難以阻止,美好的時辰暫且放縱。此時紛紛有車馬,有客人安靜在柴荊之處。幸好歸來了長劍,居然照亮了短燈。生涯只剩下這病弱之骨,節物還帶着故鄉之情。摘取成就這俳諧體,詢問查詢直到裏間的百姓。誰來修訂吳地的方誌,姑且用來幫助譏諷評論。
賞析
這首詩生動細緻地描繪了吳中地區上元節的熱鬧景象和各種民俗風情。詩中通過對豐富多樣的活動、物品、場景的描寫,如豐年景象、酒肆燈市、各種表演、特產美食等,展現了當時社會的繁榮和人們的歡樂氛圍。同時也反映出了一些風俗特色和人們的生活狀態。
詩的語言形象且富有表現力,通過衆多生動的詞彙和形象的比喻、誇張等修辭手法,讓讀者彷彿能身臨其境感受到上元節的獨特魅力。此外,還在描述中夾雜了一些對社會風氣等方面的點評,體現了詩人敏銳的觀察力和思考。整首詩既是一幅生動的節日畫卷,也是對當時社會文化的一種記錄和反映。

范成大
范成大的其他作品
- 《 鑽天三裏 》 —— [ 宋 ] 范成大
- 《 清明日試新火作牡丹會 》 —— [ 宋 ] 范成大
- 《 占星者謂命宮月孛獨行無害但去年復照作災今年正月一日已出而歲星作福戲書二絕 》 —— [ 宋 ] 范成大
- 《 次韻馬少伊鬱舜舉寄示同遊石湖詩卷七首 》 —— [ 宋 ] 范成大
- 《 秋日雜興六首 其一 》 —— [ 宋 ] 范成大
- 《 次韻樂先生吳中見寄八首 》 —— [ 宋 ] 范成大
- 《 甲辰人日病中吟六言六首以自嘲 》 —— [ 宋 ] 范成大
- 《 桃花壇下望龜峯 》 —— [ 宋 ] 范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