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送前劉五經映三十四韻

建國宜師古,興邦屬上庠。 從來以儒戲,安得振朝綱。 叔世何多難,茲基遂已亡。 泣麟猶委吏,歌鳳更佯狂。 屋壁餘無幾,焚坑逮可傷。 挾書秦二世,壤宅漢諸王。 草草臨盟誓,區區務富強。 微茫金馬署,狼籍鬬雞場。 盡欲心無竅,皆如面正墻。 驚疑豹文鼠,貪竊虎皮羊。 南渡宜終否,西遷冀小康。 策非方正士,貢絕孝廉郎。 海鳥悲鐘鼓,狙公畏服裳。 多岐空擾擾,幽室竟倀倀。 凝邈爲時範,虛空作士常。 何由羞五霸,直自呰三皇。 別派驅楊墨,他鑣並老莊。 詩書資破冢,法制困探囊。 周禮仍存魯,隋師果禪唐。 鼎新麾一舉,革故法三章。 星宿森文雅,風雷起退藏。 縲囚爲學切,掌故受經忙。 夫子時之彥,先生跡未荒。 褐衣終不召,白首興難忘。 感激殊非聖,棲遲到異粻。 片辭褒有德,一字貶無良。 燕地尊鄒衍,西河重卜商。 式閭真道在,擁篲信謙光。 獲預青衿列,叨來絳帳旁。 雖從各言志,還要大爲防。 勿謂孤寒棄,深憂訐直妨。 叔孫讒易得,盜跖暴難當。 雁下秦雲黑,蟬休隴葉黃。 莫踰巾屨念,容許後升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庠(xiáng):古代稱學校。
  • 叔世:猶末世,衰亂的時代。
  • 泣麟:原指孔子見麟而悲,此處借指仁人志士的悲憤。
  • 委吏:古代管理糧倉的小官。
  • 歌鳳:指楚國狂人接輿唱着歌諷刺孔子。這裏用此典故表達對社會現實的不滿。
  • 挾書:指秦始皇焚書時,規定民間不許藏書,違者滅族,稱爲「挾書律」。
  • 壤宅:土地和住宅。此處指漢朝諸王侵佔土地和住宅的行爲。
  • 金馬署:西漢時國家藏書的地方,這裏借指文化學術機構。
  • 微茫:模糊不清,這裏指金馬署被忽視,學術文化不受重視。
  • 狼籍:雜亂不堪。
  • :孔洞,這裏指心竅,心思。
  • 凝邈:高遠的樣子。
  • 呰(zǐ):詆譭,斥責。
  • 楊墨:楊朱和墨翟,戰國時期的思想家,這裏指各種不同的學說流派。
  • 踵(zhǒng):追逐,跟隨。
  • 縲(léi)囚:被囚禁的人。
  • :才德出衆的人。
  • 粻(zhāng):糧食。
  • 訐(jié)直:指亢直敢言。

翻譯

建立國家應當效法古代,使國家興盛要依靠學校教育。 從來把儒者當作戲耍的對象,怎能振興朝廷的綱紀呢? 衰亂的時代爲何多災多難,這個根基於是就消亡了。 仁人志士悲憤卻只能做小官,狂人譏諷世事更加裝瘋賣傻。 屋中的書籍所剩無幾,焚書坑儒的行爲實在令人悲傷。 秦二世實行挾書律,漢朝諸王強佔土地和住宅。 草率地對待盟誓,只是一心追求富強。 金馬署變得模糊不清,鬥雞場雜亂不堪。 人們都想盡辦法追求利益,心思像面對着牆一樣堵塞。 令人驚訝的是有像豹紋的老鼠,貪婪的人像披着虎皮的羊。 南渡之後是否應該就此終結,向西遷徙希望能夠達到小康。 策略不是正直之士提出的,孝廉郎這樣的人才也不再被舉薦。 海鳥爲鐘鼓之聲而悲哀,養猴的人害怕人們穿上官服。 道路衆多卻空自紛擾,幽閉的室內人只能悵惘。 高遠的風範成爲當時的楷模,空虛的做法成爲士人的常態。 有什麼理由羞恥於五霸,竟然直接斥責三皇。 排斥楊朱和墨翟的學說,將老莊的思想一併摒棄。 詩書只能用來破壞墳墓,法制也被用來謀取私利。 周禮仍然在魯國保存着,隋朝的軍隊最終讓位於唐朝。 進行革新需要一舉改變,革除舊制需要制定三條法令。 星空中的文采光耀,風雷興起又隱匿。 被囚禁的人求學心切,掌故們也忙着接受經典的教導。 劉先生您是當時的才俊,前輩的事蹟並沒有被荒廢。 穿着粗布衣服最終沒有被徵召,頭髮白了心中的志向也難以忘懷。 心中感激但並非聖人,停留遲滯只能吃到不同的糧食。 一句話讚揚有德行的人,一個字批評沒有良心的人。 在燕地尊重鄒衍,在西河看重卜商。 到鄉里訪問真正的道德所在,拿着掃帚表示謙遜的美德。 能夠參與到學子的行列中,有幸來到這教學的地方。 雖然每個人都可以表達自己的志向,但還是要多加防備。 不要說因爲自己貧寒就被拋棄,深深擔憂直言會遭到妨礙。 叔孫通的讒言容易被聽信,盜蹠的暴虐難以抵擋。 大雁飛下秦地的天空變得黑暗,蟬停止鳴叫隴地的樹葉變黃。 不要超過自己的身份去追求,允許之後才能進入更高的境界。

賞析

這首詩是李商隱贈給前劉五經映的,詩中對當時的社會現狀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詩人認爲建國興邦應師法古代,重視教育,而當時的社會卻存在諸多問題,如儒者被輕視、文化遭受破壞、人們追求利益而道德淪喪、政治策略不當、人才得不到舉薦等。詩中運用了大量的典故和比喻,如「泣麟」「歌鳳」「挾書」「焚坑」等,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同時,詩中也表達了對劉先生的讚揚和對自己境遇的感慨,以及對社會現實的憂慮。整首詩語言豐富,意境深沉,反映了李商隱對社會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李商隱

李商隱

李商隱,著名詩人。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爲“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裏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爲“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爲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沁陽(今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爲《李義山詩集》。 ► 60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