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憩道傍人家

一崦人家竹樹涼,午陰深處著胡牀。 石泉政似煮茗沸,稻花已作炊粳香。 夢到家園歸自好,起尋官路去何長。 塵埃滿面迎西日,底處青山是故鄉。
拼音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一崦(yān):一座山。「崦」,山。
  • 胡牀:一種可以摺疊的輕便坐具,也叫交椅、交牀。
  • 政似:正像。政,通「正」 。
  • 炊粳(jīng):煮米飯。「粳」,粳稻,稻的一種,米近圓形,黏性強,脹性小。
  • 底處:何處,哪裏。

翻譯

在一座山邊有一戶人家,周圍竹樹成蔭,十分清涼,我在午後蔭涼的深處安置好胡牀休息。清泉流淌的聲音就恰似煮茶時水沸騰的響聲,稻田裏的稻花散發的香氣,就好像正在煮的粳米飯飄出的香氣。在睡夢中我回到了美好的家園,醒來後卻要起身踏上漫長的爲官之路。滿臉灰塵迎着西邊的落日前行,哪裏的青山纔是我的故鄉呀。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旅途中午憩於道旁人家時的所見所感,情景交融。詩的前半部分描繪了一幅寧靜而美好的鄉村午休圖,「一崦人家竹樹涼,午陰深處著胡牀」,營造出清涼舒適的氛圍;「石泉政似煮茗沸,稻花已作炊粳香」,從聽覺和嗅覺兩個角度細膩地展現了鄉村生活的安寧愜意,石泉聲如同煮茶,稻花香疑似炊粳,充滿生活氣息。後半部分則由夢入現實,「夢到家園歸自好,起尋官路去何長」,通過夢境與現實的對比,抒發了詩人對家園的思念以及對漫漫仕途的無奈。最後「塵埃滿面迎西日,底處青山是故鄉」,以景語作結,借滿臉的風塵、西沉的落日,營造出孤獨、惆悵的意境,進一步表達了對故鄉的深切眷戀和不知故鄉在何處的迷茫。全詩層次分明,情感真摯,於清新自然的筆觸中蘊含着深沉的感慨,展現了詩人羈旅途中複雜的內心世界。

張孝祥

張孝祥

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字安國,別號於湖居士,漢族,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生於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少年時闔家遷居蕪湖(今安徽省蕪湖市)。唐代詩人張籍之七世孫;父張祁,任直祕閣、淮南轉運判官。紹興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張孝祥廷試,高宗(趙構)親擢爲進士第一,授承事郎,簽書鎮東軍節度判官。由於上書爲岳飛辯冤,爲權相秦檜所忌,誣陷其父張祁有反謀,幷將其父下獄。次年,秦檜死,授祕書省正字。歷任祕書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宋孝宗時,任中書舍人直學士院。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張浚出兵北伐,被任爲建康留守。又爲荆南湖北路安撫使,此外還出任過撫州,平江,靜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長官,頗有政績。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以顯謨閣直學士致仕。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於蕪湖病死,葬南京江浦老山,年僅三十八歲。張孝祥善詩文,尤工詞,才思足敏,詞風清俊爽朗,佳處直逼東坡。史稱其「嘗慕東坡,每作爲詩文,必問門人曰:『比東坡如何?』」《念奴嬌·過洞庭》見其本領。今存《於湖集》四十卷、《於湖詞》一卷。《全宋詞》輯錄其詞二百二十三闋。 ► 6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