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封建子弟疏

· 賈誼
陛下即不爲千載之治安,如今之勢,豈過一傳再傳哉。諸侯猶且人恣而不制,豪橫而大強也,至其相與,特以縱橫之約相親耳。漢法令不可得行矣。今淮陽之比大諸侯,懃過黑子之比於面耳,豈足以爲楚御哉?而陛下所恃以爲藩捍者,以代淮陽耳。代北邊與強匈奴爲鄰,懃自完足矣。唯皇太子之所恃者,亦以之二國耳。今淮陽之所有,適足以餌大國耳。方今制在陛下,制國命子,適足以餌大國,豈可謂工哉?人主之行異布。衣布衣者,飾小行,競小廉,以自託於鄉黨邑里。人主者,天下安社稷固不耳。故黃帝者,炎帝之兄也,炎帝無道,黃帝伐之涿鹿之野,血流漂杵,誅炎帝而兼其地,天下乃治。高皇帝瓜分天下,以王功臣,反者如蝟毛而起,高皇帝以爲不可,剽去不義諸侯,空其國,擇良日,立諸子洛陽上東門之外,諸子畢王而天下乃安。故大人者,不怵小廉,不牽小行,故立大便以成大功。今淮南地遠者或數千裏,越兩諸侯而縣屬於漢,其苦之甚矣。其欲有卒也,類良有所至逋走而歸諸侯,殆不少矣。此終非可久以爲奉地也。陛下豈如蚤便其勢,且令他人守郡,豈如令子。臣之愚計,願陛下舉淮南之地以益淮陽。樑即有後,割淮陽北邊二三列城與東郡以益樑,即無後患,代可徙而都睢陽。樑起新鄭以北着之河,淮陽包陳以南揵之江,則大諸侯之有異心者破膽而不敢謀。今所恃者,代。淮陽二國耳,皇太子亦恃之。如臣計,樑足以捍齊。趙,淮陽足以禁吳。楚,則陛下高枕而臥,終無山東之憂矣。臣竊以爲此二世之利也。若使淮南久縣屬漢,特以資奸人耳,惟陛下幸少留意。
拼音

漢文帝十一年(公元前169年),樑懷王墜馬而死,無後,按例其封國將被撤銷。賈誼上《請封建子弟疏》,建議爲樑國另立繼承人,遷淮陽王劉武爲樑王,或遷代王劉參,並擴大梁國和淮陽國的封地面積,使前者北至黃河,後者南到長江,從而連成一片。文帝從其意,遷淮陽王劉武爲樑王,另遷城陽王劉喜爲淮南王。至漢景帝時期,吳楚七國之亂爆發,正是樑王劉武堅決抵禦叛亂,可見賈誼深謀遠慮。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1. 陛下:對帝王的尊稱。
  2. 治安:政治清明,社會安定。
  3. 恣(zì):放縱,肆意。
  4. 懃(qín):同「勤」,這裏形容極小的樣子 。
  5. 藩捍(hàn):即「藩翰」,捍衛。
  6. 涿(zhuō)鹿:地名。
  7. 杵(chǔ):舂米或搗衣的棒。「血流漂杵」形容戰爭傷亡慘烈。
  8. 王(wàng):封……爲王 。
  9. 剽(piāo):削除。
  10. 怵(chù):害怕,顧慮。
  11. :拘泥,牽制。
  12. 縣(xuán)屬:附屬,歸附。「縣」同「懸」,有連接、關聯義 。
  13. 逋(bū)走:逃跑。
  14. 揵(qián):連接,貫通 。

翻譯

陛下就算不爲國家的長治久安考慮,就按照現在的形勢來看,難道國家安穩的局面能超過一代兩代嗎?諸侯們都很放縱,不受控制,強橫而且勢力不斷強大。他們彼此之間,只不過藉着縱橫交錯的盟約來互相親近罷了。漢朝的法令在他們那裏根本無法施行。如今淮陽和大諸侯相比,小的就像臉上的小黑痣與整個臉龐相比,淮陽怎麼能夠作爲防禦楚國的屏障呢?陛下依靠的用來保衛國家的力量,也就是陳國和淮陽罷了。代國北邊和強大的匈奴相鄰,能自己保全就已經很勉強了。皇太子依靠的也不過就是這兩個國家。如今淮陽所有的力量,恰恰只能成爲引誘大國來吞併的食物。現在決定權掌握在陛下手中,控制國家、封立太子,卻恰好用來引誘大國,這難道能說是妥善的做法嗎?普通人的行爲和君主的不同。穿粗布衣服的普通人,致力於修養小的品行,在小的廉潔方面競爭,以此融入鄰里鄉親之中。君主,着眼於天下安定,國家穩固。從前黃帝是炎帝的兄長,炎帝暴虐無道,黃帝在涿鹿的郊野討伐他,血腥慘烈,連舂米的木棒都能在流淌的鮮血上漂浮,黃帝誅殺炎帝兼併了他的領地,天下才得以治理。高皇帝劃分天下土地,封立功臣爲王,結果謀反的人像刺蝟毛一樣紛紛涌起。高皇帝認爲這樣不行,削除不義的諸侯,讓他們的封國成爲空城,選了良辰吉日,在洛陽上東門之外封立諸位皇子,皇子們都被封王之後天下才安定下來。所以有作爲的君主,不被小的廉潔事例所幹擾,不被小的行爲所侷限,而是確立遠大的規劃來成就大功業。如今淮南偏遠的地方距離中央有幾千裏,中間隔着兩個諸侯國,直接隸屬於漢朝中央,那裏的人民很是受苦。那些想當兵的人,大概有很多都跑到附近諸侯那裏去了。淮南終究不是能夠長久作爲漢朝直屬領地的。陛下爲何不及早調整形勢,況且讓別人守衛郡縣,哪有讓自己兒子去治理來得好。我心裏愚笨的計策,希望陛下把淮南的土地合併到淮陽。如果梁王有後嗣,割讓淮陽北邊的兩三個城池和東郡給梁國來增強梁國實力,這樣就沒有後患了,代王可以遷都到睢陽。梁國從新鄭以北連接到黃河,淮陽從陳國以南貫通到長江,那麼那些有謀反之心的大諸侯就會嚇破膽,不敢再有謀反的想法。現在陛下依靠的只有代國、淮陽這兩個國家,皇太子也依靠它們。按照我的計策,梁國足以抵禦齊國、趙國,淮陽足以控制吳國、楚國,那麼陛下就可以高枕無憂,永遠不用擔憂崤山以東地區發生叛亂的事情。我個人認爲這對漢朝傳至二代都有好處。如果讓淮南長久地直接隸屬於中央,這只是給奸人創造機會罷了,希望陛下稍微留意一下我的建議。

賞析

這篇《請封建子弟疏》是賈誼針對漢朝當時諸侯勢力過大、中央統治面臨威脅的現實狀況所寫。文章言辭懇切,體現出賈誼對國家命運的深切憂慮。開篇以形勢嚴峻發問,直接指出諸侯放縱、漢朝法令難行的問題,引發君主對國家長治久安的思考。通過淮陽與大諸侯國對比,分析其難以作爲防禦屏障的狀況,揭示現有封國佈局對中央的不利之處。接着,賈誼引經據典,講述黃帝伐炎帝、高皇帝封王平亂等歷史事件,爲君主決策提供歷史借鑑,強調君主不應拘於小節,而應着眼大局進行決策。作者詳細闡述了調整封國佈局的具體策略,如合併淮南到淮陽,調整梁國封地範圍等,以增強中央控制能力,削弱諸侯潛在威脅。其目的是構建穩定的封國格局,保障漢朝政權存續。整體而言,文章邏輯嚴密,從問題闡述到歷史借鑑,再到具體方案設計,環環相扣,展現出賈誼出衆的政治謀略和長遠的政治眼光,對後世國家治理、地方佈局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賈誼

賈誼

賈誼,又稱賈生、賈太傅、賈長沙,漢族,洛陽(今河南洛陽東 )人,西漢初年著名政論家、文學家,世稱賈生。賈誼少有才名,十八歲時,以善文爲郡人所稱。文帝時任博士,遷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嬰排擠,謫爲長沙王太傅,故後世亦稱賈長沙、賈太傅。三年後被召回長安,爲樑懷王太傅。樑懷王墜馬而死,賈誼深自歉疚,抑鬱而亡,時僅33歲。司馬遷對屈原、賈誼都寄予同情,爲二人寫了一篇合傳,後世因而往往把賈誼與屈原並稱爲“屈賈”。 賈誼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辭賦兩類,深受莊子與列子的影響。散文的主要文學成就是政論文,評論時政,風格樸實峻拔,議論酣暢,魯迅稱之爲“西漢鴻文”,代表作有《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等。其辭賦皆爲騷體,形式趨於散體化,是漢賦發展的先聲,以《吊屈原賦》、《鵩鳥賦》最爲著名。 ► 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