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仙诗

遥望山上松,隆谷郁青葱。 自遇一何高,独立迥地双。 愿想游其下,蹊路绝不通。 王乔弃我去,乘云驾六龙。 飘遥戏玄圃,黄老路相逢。 授我自然道,旷若发童蒙。 采药钟山隅,服食改姿容。 蝉蜕弃秽累,结友家板桐。 临觞奏九韶,雅歌何邕邕。 长与俗人别,谁能睹其踪。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隆谷:深深的山谷。
  • ****迥(jiǒng):遙遠,這裏指松樹獨立於高遠之地,與周圍迥異。
  • 王喬:傳說中的仙人。
  • 玄圃:傳說中崑崙山上的仙山。
  • 黃老:黃帝和老子,道家尊奉的始祖。
  • 曠若發童蒙:心胸開闊好像啓發了幼稚矇昧的人,形容豁然開朗。
  • ****鐘山隅(yú):鐘山腳下。隅,角落。
  • 蟬蛻:蟬脫殼,比喻擺脫塵世的束縛。
  • 板桐:神話中地名,在崑崙山附近。
  • ****臨觴(shāng):面對酒杯。觴,酒杯。
  • 九韶:傳說中舜時的樂曲名。
  • ****邕邕(yōng):形容聲音和諧美好。

翻譯

遠遠眺望山上的松樹,深深的山谷中它鬱郁青蔥。 它傲然獨立,是何等的高潔,遠遠超出了世間的萬樹千鬆。 我心中希望能悠遊於它的下面,無奈那小徑道路卻全然不通。 仙人王喬離我而去,乘駕着彩雲,駕馭六條巨龍。 在那遙遠的玄圃自在嬉戲,途中與黃帝老子碰巧相逢。 他們傳授給我自然的大道,使我心裏豁亮如同啓蒙學童。 我在鐘山腳下采摘草藥,服食之後改變了容顏姿容。 像蟬蛻皮般擺脫了塵俗拖累,在板桐山上與仙人結爲友朋。 面對美酒、演奏起美妙的九韶之音,高雅的歌聲和諧又動聽。 從此長久地與凡俗之人分別,又有誰能夠看到我的行蹤?

賞析

這首《遊仙詩》構建了一個縹緲奇幻、超凡脫俗的世界,充分展現了嵇康對塵世的厭棄與對自由、仙境的嚮往。開篇以山上鬆起筆,描繪它獨立於山谷中鬱鬱蔥蔥、挺拔高潔的姿態,實際上是詩人將自身理想的人格形象化。

王喬、黃帝、老子等仙人的出現,讓詩人構築的仙境逐步展開。通過仙人向自己傳授自然大道,蘊含了嵇康對道家哲學深入領悟與追求。採藥服食、改變姿容,象徵着詩人企圖擺脫塵世的牽累與束縛,獲得精神上的自在與新生 。

詩中「臨觴奏九韶,雅歌何邕邕」描繪出仙人世界無憂無慮、逍遙自在且充滿高雅意趣的生活畫面。最後「長與俗人別,誰能睹其蹤」 則旗幟鮮明地表達了詩人與世俗決裂,追求自由、超塵絕俗的決心與理想。整首詩充滿奇幻想象力,借遊仙題材抒發內心的高遠志向與對現實不滿,兼具思想性與藝術性。

嵇康

嵇康

嵇康,字叔夜。漢族,譙國銍縣(今安徽省濉溪縣)人。三國曹魏時著名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正始末年與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學新風,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審貴賤而通物情”,爲“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嵇康爲曹魏宗室的女婿,娶曹操曾孫女長樂亭主爲妻,官至曹魏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後因得罪鍾會,爲其誣陷,而被司馬昭處死,年僅三十九歲。 嵇康善文,工於詩,風格清峻。他注重養生。曾著《養生論》。有《嵇康集》傳世。他的作品反映出時代思想,並且給後世思想界文學界帶來許多啓發。其人格魅力令他在當時亦屬名士,被袁宏稱爲“竹林名士”之一,他的事蹟與遭遇對於後世的時代風氣與價值取向有着巨大影響。在他身上集合了政治人物、文化人物等多重屬性,後世學者對他的解讀也趨於多元化。 ► 5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