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書 · 卷三十八 · 志第二十八 · 州郡四

益州刺史,漢武帝分梁州立,所治別見梁州,領郡二十九,縣一百二十八,戶五萬三千一百四十一,口二十四萬八千二百九十三。去京都水九千九百七十。 蜀郡太守,秦立。晉武帝太康中,改曰成都國,後復舊。領縣五,戶一萬一千九百二,口六萬八百七十六。成都令,漢舊縣。郫令,漢舊縣。 繁縣令,漢舊縣。 鞞縣令,二漢、《晉太康地誌》並曰牛鞞,屬犍爲,何志晉穆帝度此。永昌令,孝建二年,以僑戶立。 廣漢太守,漢高帝六年立。《晉太康地誌》屬梁州。領縣六,戶四千五百八十六,口二萬七千一百四十九。去州陸六百。去京都水九千九百。雒縣令,漢舊縣。 什邡令,漢舊縣。郪縣令,漢舊縣。新都令,漢舊縣,晉武帝爲王國,太康六年省爲縣。屬廣漢。陽泉令,蜀分綿竹立。 伍城令,晉武帝咸寧四年立,太康六年省,七年又立。何志劉氏立。 巴西太守,譙周《巴記》,建安六年,劉璋分巴郡墊江以上爲巴西郡。徐志本南陽冠軍流民,寓入蜀漢,晉武帝立,非也。本屬梁州,文帝元嘉十六年度。何志樑、益二州無此郡。領縣九,戶四千九百五十四,口三萬三千三百四十六。 閬中令,漢舊縣,屬巴郡。 西充國令,《漢書地理志》,巴郡有充國縣。《續漢郡國志》,和帝永元二年,分閬中立充國縣。二志不同。《晉太康地誌》有西南二充國,屬巴西。 南充國令,譙周《巴記》,初平六年,分充國爲南充國。安漢令,舊縣,屬巴郡。漢昌令,和帝永元中立。晉興令,徐志不注置立。 平州令,晉武帝太康元年,以野民歸化立。懷歸令,徐志不注置立。益昌令,徐志不注置立。 梓潼太守,《晉太康地誌》劉氏分廣漢立。本屬梁州,文帝元嘉十六年,度益州。《永初郡國》又有漢德、新興,徐同。徐雲,新興,義熙九年立。漢德,舊縣。案二漢並無漢德縣,《晉太康地誌》、王隱並有,疑是劉氏所立。何益、樑二州無此郡。領縣四,戶三千三十四,口二萬一千九百七十六。 涪令,漢舊縣,屬廣漢。梓潼令,漢舊縣,屬廣漢。西浦令,徐志義熙九年立。萬安令,徐志舊縣。二漢、晉並無。 巴郡太守,秦立。領縣四,戶三千七百三十四,口一萬三千一百八十三。去州內水一千八百,陸五百,外水二千二百。去京都水六千。江州令,漢舊縣。 臨江令,漢舊縣。墊江令,漢舊縣,獻帝建安六年度巴西,劉禪建興十五年復舊。枳令,漢舊縣。 遂寧太守,《永初郡國》有,何無,徐雲舊立。領縣四,戶三千三百二十。巴興令,徐志不注置立,疑是李氏所立。德陽令,前漢無,後漢、《晉太康地誌》屬廣漢。 廣漢令,漢舊縣,屬廣漢。寧蜀郡復有此縣,未知孰是。晉興令,徐志不注置立。 江陽太守,劉璋分犍爲立。中失本土,寄治武陽。領縣四,戶一千五百二十五,口八千二十七。江陽令,漢舊縣,屬犍爲。綿水令。〔別見〕 漢安令。〔別見〕常安令,晉孝武立。 懷寧太守,秦、雍流民,晉安帝立。本屬南秦,文帝元嘉十六年度益州。領縣三,戶一千三百一十五,口五千九百五十。寄治成都。始平令。〔別見〕 西平令,《永初郡國》直雲西。何志故屬天水,名西縣。萬年令,漢舊名,屬馮翊。 寧蜀太守,《永初郡國》有而何無,徐雲舊立。《永初郡國》及徐並有西墊江縣,今無。領縣四,戶一千六百四十三。廣漢令〔別見〕,遂寧郡復有此縣。 廣都令,漢舊縣,屬蜀郡。升遷令,《晉太康地誌》屬汶山。西鄉令,本名南鄉,屬漢中,晉武太康三年更名。 越巂太守,漢武帝元鼎六年立,故邛都國。何志無。領縣八,戶一千三百四十九。邛都令,漢舊縣。新興令,《永初郡國》有。 臺登長,漢舊縣。晉興長,《永初郡國》有。會無長,漢舊縣。卑水長,漢舊縣。 定莋長,漢舊縣。蘇利長,漢縣曰蘇示,囗曰蘇利。 汶山太守,《晉太康地誌》漢武帝立,孝宣地節三年合蜀郡,劉氏又立。領縣二,戶一千一百七,口六千一百五。去州陸一百。去京都水一萬。都安侯相,蜀立。 晏官令,何志魏平蜀立。《晉太康地誌》無。 南陰平太守〔陰平郡別見〕,永嘉流寓來屬,寄治萇陽。領縣二。戶一千二百四十,口七千五百九十七。陰平令。〔別見〕綿竹令,漢舊縣,屬廣漢。 犍爲太守,漢武帝建元六年,開夜郎國立。領縣五,戶一千三百九十,口四千五十七。去州陸九十。去京都水一萬。武陽令,漢舊縣。 南安令,漢舊縣。資中令,漢舊縣。僰道令,漢舊縣。治官令,晉安帝義熙十年立。 始康太守,關隴流民,晉安帝立。領縣四,戶一千六十三,口四千二百二十六。寄治成都。始康令,晉安帝立。新城子相,晉安帝立。 談令,晉安帝立。晉豐令,晉安帝立。 晉熙太守,秦州流民,晉安帝立。領縣二,戶七百八十五,口三千九百二十五。晉熙令,晉安帝立。萇陽令,晉安帝立。 晉原太守,李雄分蜀郡爲漢原,晉穆帝更名。領縣五,戶一千二百七十二,口四千九百六十。去州陸一百二十。去京都水一萬。江原男相,漢舊縣,屬蜀郡。 臨邛令,漢舊縣,屬蜀郡。晉樂令,何志故屬沈黎。《晉太康地誌》無沈黎郡及晉樂縣。 徙陽令,前漢徙縣屬蜀郡,後漢屬蜀郡屬國都尉。《晉太康地誌》有徙陽縣,屬漢嘉。 漢嘉令,前漢青衣縣屬蜀郡,順帝陽嘉二年更名。劉氏立爲漢嘉郡,晉江右猶爲郡,江左省爲縣。 宋寧太守,文帝元嘉十年,免吳營僑立。領縣三,戶一千三十六,口八千三百四十二。寄治成都。欣平令,與郡俱立。宜昌令,與郡俱立。 永安令,與郡俱立。 安固太守,張氏於涼州立。晉哀帝時,民流入蜀,僑立此郡,本屬南秦,文帝元嘉十六年度益州。領縣六,戶一千一百二十,口六千五百五十七。去州一百三十。去京都水一萬。 略陽令。〔別見〕桓陵令,張氏立。臨渭令,《晉太康地誌》屬略陽。清水令。〔別見〕。 下邽令,何志漢舊縣。案二漢、晉並無此縣。興固令,何志新立。 南漢中太守,晉地記,孝武太元十五年,梁州刺史周瓊表立。徐志,北漢中民流寓,孝武大明三年立。《起居注》,本屬梁州,元嘉十六年度。《永初郡國》屬梁州,領縣與此同。以《永初郡國》及《起居》檢,則是太元所立,而何志無此郡,當是永初以後省,大明三年復立也。領縣五,戶一千八十四,口五千二百四十六。 南長樂令,徐志與郡俱立。南鄭令,徐志與郡俱立。南苞中令,徐志與郡俱立。南沔陽令,徐志與郡俱立。 南城固令,徐志與郡俱立。 北陰平太守,徐志本屬秦州,文帝元嘉二十六年度。《永初郡國》、何志,秦、樑、益並無。領縣四,戶一千五十三,口六千七百六十四。陰平令。〔已見〕 南陽令,徐志本南陽白民流寓立。桓陵令,徐志本安固郡民流寓立。順陽令,徐志本南陽民流寓立。 武都太守〔別見〕,《永初郡國》、何志益州並無此郡。徐志本屬秦州,流寓立。領縣五。戶九百八十二,口四千四百一。武都令,漢舊名。 下辯令。〔別見〕漢陽令,漢舊名。略陽令,漢屬略陽郡,流寓配。安定令,舊安定郡,流寓配。 新城太守,何志新分廣漢立。領縣二,戶七百五十三,口五千九百七十一。去州〔闕〕去京都九千五百三十。北五城令,何志新分五城立。懷歸令,何志新立。 南新巴太守〔新巴郡別見〕,《起居注》新巴民流寓,文帝元嘉十二年,於劍南立。何志新立,新巴民先屬梁州,既立害配。領縣六,戶一千七十,口二千六百八十三。 新巴令,何志晉安帝立。晉城令,何志晉安帝立。晉安令,何志晉安帝立。漢昌令,何志晉安帝立。 桓陵令,何志晉哀帝立。按《起居注》,南新巴,元嘉十二年立。何雲新立,則非先有此郡,而云此諸縣晉哀帝、安帝立,不詳。綏歸令,何無此。徐有,不注置立。 南晉壽太守,梁州元有晉壽,文帝元嘉十二年,於劍南以僑流立。領縣五,戶一千五十七,口一千九百四十三。去州一百二十。去京都水一萬。晉壽令。〔別見〕 興安令。〔別見〕 興樂令,二漢、魏無。《晉太康地記》雲“元年更名。本曰白馬,屬汶山”何志,漢舊縣。檢二漢益部,無白馬縣。邵歡令。〔別見〕 白馬令。〔別見〕 宋興太守,文帝元嘉十年,免建平營立。領南陵、建昌二縣。何志無復南陵,有南漢、建忠。徐無建忠,有永川,何雲建忠新立。領縣三,戶四百九十六,口一千九百四十三。寄治成都。 南漢令,何志晉穆帝立。故屬漢中,流寓來配。建昌令,何志新立。永川令,徐志新立。 南宕渠太守,徐志本南中民,蜀立。《起居注》,本屬梁州,元嘉十六年度。《永初郡國》梁州有宕渠郡,領縣三,與此同。而無“南”字,何同。若此郡元嘉十六年度益,則何志應在益部,不詳。領縣三,戶五百四,口三千一百二十七。 宕渠令,二漢、《晉太康地誌》屬巴郡。漢興令,二漢、魏無,晉地誌有,屬興古郡。宣漢令,前漢無,後漢屬巴郡,《晉太康地誌》無。 天水太守〔別見〕,《永初郡國》、何志益州無此郡。徐志與今同。領縣三,戶四百六十一。宋興令,徐志不注置立。上邽令。〔別見〕 西縣長。〔別見〕 東江陽太守,何志晉安帝初,流寓入蜀,今新復舊土爲郡。領縣二,戶一百四十二,口七百四十。去州一千五百八十。去京都水八千九十。漢安令,前漢無,後漢屬犍爲,《晉太康地誌》屬江陽。 綿水令,何志晉孝武立。 沈黎太守,《蜀記》雲“漢武元鼎十一年,分蜀西部邛莋爲沈黎郡,十四年罷”案元鼎至六年,雲十一年,非也。又二漢、晉並無此郡,《永初郡國》有,何無,徐雲舊郡。領縣四,戶六十五。 城陽令,徐不注置立。蘭令,漢舊縣,屬越巂,作“闌”,《晉太康地誌》無。 旄牛令,前漢屬蜀郡,後漢屬蜀郡屬國都尉,《晉太康地誌》屬漢嘉。 寧州刺史,晉武帝太始七年分益州南中之建寧、興古、雲南、永昌四郡立。太康三年省,立南夷校尉。惠帝太安二年復立,增牂牁、越巂、朱提三郡。成帝鹹康四年,分牂牁、夜郎、朱提、越巂四郡爲安州,尋罷並寧州。越巂復還益州。今領郡十五,縣八十一,戶一萬二百五十三。去京都一萬三千三百。 建寧太守,漢益州郡滇王國,劉氏更名。領縣十三,戶二千五百六十二。味縣令,漢舊縣。同樂令,晉武帝立。談槁令,漢舊縣,屬牂牁。晉武帝立。 牧麻令,漢舊縣,作牧靡。漏江令,漢舊縣,屬牂牁。晉武帝立。同瀨長,漢舊縣。“同”作“銅”。昆澤長,漢舊縣。 新定長,《晉太康地誌》有。存邑,《晉太康地誌》有。 同並長,漢舊縣,前漢作同並,屬牂牁。晉武帝咸寧五年省,哀帝復立。萬安長,江左立。毋單長,漢舊縣,屬牂牁,《晉太康地誌》屬建寧。新興長,江左立。 晉寧太守,晉惠帝太安二年,分建寧西七縣爲益州郡,晉懷帝更名。領縣七,戶六百三十七。去州七百三十。去京都水一萬三千七百。建伶令,舊漢縣,屬益州郡,《晉太康地誌》屬建寧。 連然令,漢舊縣,屬益州郡,《晉太康地誌》屬建寧。滇池令,漢舊縣,屬益州郡,《晉太康地誌》屬建寧。谷昌長,漢舊縣,屬益州郡,《晉太康地誌》屬建寧。 秦臧長,漢舊縣,屬益州郡,《晉太康地誌》屬建寧。〔闕〕〔俞元長,漢舊縣,屬益州,《晉太康地誌》〕雙柏長,漢舊縣,屬益州郡,《晉太康地誌》屬建寧。 牂牁太守,漢武帝元鼎六年立。領縣六,戶一千九百七十。去州一千五百。去京都水一萬二千。萬壽令,晉武帝立。且蘭令,漢舊縣雲故且蘭,《晉太康地誌》無。 故毋斂令,漢舊縣。晉樂令,江左立。丹南長,江左立。新寧長,何、徐不注置立。 平蠻太守,晉懷帝永嘉五年,寧州刺史王遜分牂牁、朱提、建寧立平夷郡,後避桓溫諱改。領縣二,戶二百四十五。去京都水一萬三千。平蠻令,漢舊縣,屬牂牁,故名平夷。 鄨令,漢舊縣,屬牂牁。 夜郎太守,晉懷帝永嘉五年,寧州刺史王遜分牂牁、朱提、建寧立。領縣四,戶二百八十八。去州一千。去京都水一萬四千。夜郎令,漢舊縣,屬牂牁。 廣談長,《晉太康地誌》屬牂牁。談樂長,江左立。談柏令,漢舊縣,屬牂牁。 朱提太守,劉氏分犍爲立。領縣五,戶一千一十。去州七百二十。去京都水一萬四千六百。朱提令,前漢屬犍爲,後漢屬犍爲屬國都尉。 堂狼令,前漢屬犍爲,“狼”作“琅”。後漢、《晉太康地誌》屬朱提。臨利長,江左立。漢陽長,前漢屬犍爲,後漢無,《晉太康地誌》屬朱提。 南秦長,本名南昌,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南廣太守,晉懷帝分朱提立。領縣四,戶四百四十。去州水二千三百。去京都水一萬四百。南廣令,漢舊縣,屬犍爲,《晉太康地誌》屬朱提。新興令,何志不注置立。 晉昌令,江左立。常遷長,江左立。 建都太守,晉成帝分建寧立。領縣六,戶一百七。去州二千。去京都水一萬五十。新安令,晉成帝立。經雲令,晉成帝立。 永豐令,晉成帝立。臨江令,晉成帝立。麻應長,晉成帝立。遂安長,晉成帝立。 西平太守,晉懷帝永嘉五年,寧州刺史王遜分興古之東立。何志晉成帝立,非也。《永初郡國》、何志並有西寧縣,何雲晉成帝立,今無。領縣五,戶一百七十六。去州二千三百。去京都水一萬五千三百。 西平令,何志晉成帝立。溫江令,何志晉成帝立。 都陽令,何志晉成帝立。案《晉起居注》,太康二年置興古之都唐縣,疑是。晉綏長,何志晉成帝立。義成長,何志晉成帝立。案此五縣應與郡俱立。 西河陽太守,晉成帝分河陽立。領縣三,戶三百六十九。去州二千五百。去京都水一萬五千五百。 芘蘇令,前漢屬益州郡,後漢、《晉太康地誌》屬永昌。“芘”作“比”。成昌令,晉成帝立。建安長,晉成帝立。 東河陽太守,晉懷帝永嘉五年,寧州刺史王遜分永昌、雲南立。《永初郡國》又有西河陽,領楪榆、遂段、新豐三縣,何、徐無。〔遂段、新豐二縣,二漢、晉並無。〕領縣二,戶一百五十二。去州二千。去京都水一萬五千。 東河陽令,何不注置立,疑與郡俱立。 楪榆長,前漢屬益州郡,後漢屬永昌,《晉太康地誌》屬雲南。《前漢》“楪”作“葉”。 雲南太守,《晉太康地誌》雲,故屬永昌。何志劉氏分建寧、永昌立。領縣五,〔疑〕戶三百八十一。去州一千五百。去京都水一萬四千五百。雲南令,前漢屬益州郡,後漢屬永昌,《晉太康地誌》屬雲南。 雲平長,晉武帝咸寧五年立。 東古復長,漢屬越巂,《晉太康地誌》屬雲南,並雲姑復。《永初郡國》、何並雲東古復,何不注置立。西古復長,《永初郡國》有。何不注置立。 興寧太守,晉成帝分雲南立。領縣二,戶七百五十三。去州一千五百。去京都水一萬四千五百。梇棟令,漢舊縣,屬益州,《晉太康地誌》屬雲南。 青蛉令,漢舊縣,屬越巂,《晉太康地誌》屬雲南。 興古太守,漢舊郡,《晉太康地誌》故牂牁。何志劉氏分建寧、牂牁立,則是後漢末省也。領縣六,戶三百八十六。去州二千三百。去京都水一萬六千。 漏臥令,漢舊縣。屬牂牁。宛暖令,漢舊,屬牂牁。本名宛溫,爲桓溫改。 律高令,漢舊縣,屬益州郡,後省。晉武帝咸寧元年,分建寧郡修雲、俞元二縣間流民復立律高縣。修雲、俞元二縣,二漢無。西安令,江左立。 句町令,漢舊縣,屬牂牁。南興長。江左立。 樑水太守,晉成帝分興古立。領縣七,戶四百三十一。去州水三千。去京都水一萬六千。樑水令,與郡俱立。 騰休長,漢舊縣,屬益州郡,《晉太康地誌》屬興古,何志故屬建寧,晉武帝從興古治之,遂以屬焉。 西隋令,漢舊縣,屬牂牁,《晉太康地誌》屬興古。並作“隨”。 毋棳令,漢舊縣,屬益州郡,《晉太康地誌》屬興古。劉氏改曰西豐,晉武帝泰始五年,復爲毋棳。新豐長,何志不注置立。建安長,何志不注置立。 鐔封長,漢舊縣,屬牂牁,《晉太康地誌》屬興古。 廣州刺史,吳孫休永安七年,分交州立。領郡十七,縣一百三十六,戶四萬九千七百二十六,口二十萬六千六百九十四。去京都水五千二百。 南海太守,秦立。秦敗,尉他王此地,至漢武帝元鼎六年,開屬交州。領縣十,戶八千五百七十四,口四萬九千一百五十七。番禺男相,漢舊縣。 熙安子相,文帝立。增城令,前漢無,後漢有。 博羅男相,漢舊縣。二漢皆作“傅”字,《晉太康地誌》作“博”。酉平令,《永初郡國》有。龍川令,舊縣。懷化令,晉安帝立。 綏寧男相,文帝立。高要子相,漢舊縣,屬蒼梧,文帝廢。始昌令,文帝立。 蒼梧太守,漢武帝元鼎六年立。《永初郡國》又有高要、建陵、寧新、都羅、端溪、撫寧六縣。建陵、寧新,吳立。都羅,晉武分建陵立。晉武帝太康元年,改新寧曰寧新。端溪〔別見〕、撫寧始見《永初郡國》。高要,何志無,餘與《永初郡國》同。徐志無建陵、寧新、撫寧三縣。何、徐二志並有懷熙一縣。思安、封興、蕩康、僑寧四縣,疑是宋末度此也。今領縣十一,戶六千五百九十三,口萬一千七百五十三。去州水八百。去京都水五千五百九十。 廣信令,漢舊縣。猛陵令,漢舊縣。懷熙令,文帝立。思安令,《永初郡國》有,及何志並屬晉康,徐志度此。 封興令,《永初郡國》有,及何志並屬晉康,徐志度此。蕩康令,《永初郡國》有,及何志並屬晉康,徐志度此。僑寧令,《永初郡國》有,及何志並屬晉康,徐志度此。 遂成令,《永初郡國》有。 丁留令,晉武帝太康七年,以蒼梧蠻夷賓服立,囗作“丁溜”。溜音留。廣陵令,《永初郡國》有。武化令,徐志以前無,疑是宋末所立。 晉康太守,晉穆帝永和七年分蒼梧立,治元溪。《永初郡國》治龍鄉。何志無復龍鄉縣,當是晉末立。元嘉二十年前,以龍鄉並端溪也。《永初郡國》又有封興、蕩康、思安、遼安、開平縣。何志無遼安、開平二縣,餘與《永初郡國》同。封興、蕩康、思安〔別見〕、遼安、開平,應是晉末立,元嘉二十年前省。今領縣十四,戶四千五百四十七,口一萬七千七百一十。去州水五百,去京都水五千八百。 端溪令,漢舊縣,何志屬蒼梧,徐志屬此。晉化令,何志不注置立,疑是晉末所立。 都城令,何志晉初分建陵立,今無建陵縣。按《太康地誌》唯有都羅、武城縣。樂城令,何志無,徐志有。賓江令,何志無,徐志有。 說城令,何志無,徐志有。元溪令,《晉太康地誌》屬蒼梧。夫阮令,《永初郡國》有。 僑寧令,何志雲漢舊縣,檢二漢《地理》《郡國》,無。蒼梧又有僑寧縣。安遂令,文帝立。永始令,文帝立。 武定令,文帝立。文招令,何志無,徐志有二文招,一屬綏建,一屬晉康。熙寧令,何志無,徐志有。 新寧太守,晉穆帝永和七年,分蒼梧立。《永初郡國》有平興、永城縣,何、徐志有永城,無平興。此二縣當是晉末立。平興當是元嘉二十年以前省,永城當是大明八年以後省。何志又有熙寧縣,雲新立,當是文帝所立。徐志無,當是元嘉二十年後省也。今領縣十四,戶二千六百五十三,口一萬五百一十四。去州水六百二十。去京都水五千六百。 南興令,何志漢舊縣。檢二漢《地理》《郡國》、《晉太康地誌》並無。《永初郡國》有。 臨允令,漢舊縣,屬合浦,《晉太康地誌》屬蒼梧。何志,吳度蒼梧。新興令,《永初郡國》有,何志不注置立。博林令,《永初郡國》有,何志不注置立。 甘東令,《永初郡國》有,何志不注置立。單牒令,《永初郡國》有,何志不注置立。威平令,《永初郡國》有,何志不注置立。龍潭令,文帝立。 平鄉令,文帝立。城陽令,文帝立。威化令,文帝立。初興令,文帝立。 撫納令,徐志有。歸順令,徐志有。 永平太守,晉穆帝昇平五年,分蒼梧立。《永初郡國》有雷鄉、盧平、員鄉、逋寧、開城五縣,當是與郡俱立。何、徐志無雷鄉、員鄉,又有熙平,雲新立,疑是文帝所立。雷鄉、員鄉當是元嘉二十年以前省。盧平、逋寧、開城當是大明八年以後省。今領縣七,〔疑〕戶一千六百九,口一萬七千二百二。去州水一千二百。去京都水五千四百。 安沂令,《永初郡國》有,何志不注置立。 豐城令,吳立,屬蒼梧。《永初郡國》並安沂,當是宋初並。何志有,當是元嘉中復立。蘇平令,《永初郡國》有,何志不注置立。徐曰藉平。叔安令,《永初郡國》有,何志不注置立。 夫寧令,《永初郡國》有,何志不注置立。武林令,文帝立。 鬱林太守,秦桂林郡,屬尉他,武帝元鼎六年復,更名。《永初郡國》有安遠、程安、威定〔三縣別見〕、中胄、歸化五縣。中胄疑即桂林之中溜。歸化,二漢、《晉太康地誌》無,疑是是江左所立。何志無中胄、歸化,餘三縣屬桂林,徐志同。今領縣十七,戶一千一百二十一,口五千七百二十七。去州水一千六百。去京都水七千九百。 布山令,漢舊縣。領方令,漢舊縣,吳改曰臨浦,晉武復舊。阿林令,漢舊縣。鬱平令,吳立曰陰平,晉武太康元年更名。 新邑令,吳立。建初令,《永初郡國》有,何志不注置立,徐同。賓平令,《永初郡國》有,何志不注置立。威化令,《永初郡國》有,何志不注置立。 新林令,《永初郡國》有,何志不注置立。龍平令,《永初郡國》有,何志不注置立。安始令,吳立曰建始,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懷安令,何志吳改,未知先何名。《吳錄》地理無懷安縣名。《太康地誌》無。《永初郡國》有。晉平令,吳立曰長平,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綏寧令,《永初郡國》並領方,何無徐有。 歸代令,徐志有。中胄令,徐志有。建安令,《永初郡國》有,何無,徐有。 桂林太守,本縣名,屬鬱林。吳孫皓鳳皇三年,分鬱林,治武熙縣,不知何時徙。《永初郡國》有常安、夾陽二縣。夾陽,晉武帝太康元年分龍岡立。常安,《太康地誌》有而王隱無。何、徐並無此二縣。今領縣七,戶五百五十八,口二千二百五。去州水一千五百七十五。去京都水六千八百。 中溜令,漢舊縣,屬鬱林,《晉太康地誌》無。 龍定令,晉武帝太康元年立桂林之龍岡,疑是。《永初郡國》、何、徐並雲龍定。 武熙令,本曰武安,應是吳立,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故屬鬱林。 陽平令,《永初郡國》、何、徐並有。何雲新置。按晉武帝太康元年,立桂林之洋平縣,疑是。 安遠令,晉武帝太康六年立,屬鬱林。《永初郡國》猶屬鬱林,何、徐屬此。程安令,《永初郡國》屬鬱林,何、徐屬此。疑是江左立。威定令,《永初郡國》屬鬱林,何、徐屬此。疑是江左立。 高涼太守,二漢有高涼縣,屬合浦。漢獻帝建安二十三年,吳分立,治思平縣,不知何時徙。吳又立高熙郡,太康中省並高涼,宋世又經立,尋省。《永初郡國》高涼又有石門、廣化、長度、宋康四縣。何、徐並無宋康,當是宋初所立,元嘉二十年以前省,其餘當是江左所立。領縣七,戶一千四百二十九,口八千一百二十三。去州水一千一百。去京都水六千六百。 思平令,《晉太康地誌》有。莫陽令,《晉太康地誌》有,屬高興。平定令,何志有,不注置立。安寧令,吳立。 羅州令,何志新立。西鞏令,何志新立。禽鄉令,何志新立。 新會太守,晉恭帝元熙二年,分南海立。《廣州記》雲“永初元年,分新寧立,治盆允”未詳孰是。領縣十二,戶一千七百三十九,口萬五百九。去州三百五十。 宋元令,《永初郡國》無,文帝元嘉九年,割南海、新會、新寧三郡界上新民立宋安、新熙、永昌、始成、招集五縣。二十七年,改宋安爲宋元。新熙令。 永昌令。始成令。招集令。盆允令,《永初郡國》故屬南海,何、徐同。 新夷令,吳立曰平夷,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故屬南海。封平令,《永初郡國》雲故屬新寧,何雲故屬南海,徐同。封樂令,文帝元嘉十二年,以盆允、新夷二縣界歸化民立。 初賓令,何志新立。義寧令,何志新立。始康令,何志新立。 東官太守,何志故司鹽都尉,晉成帝立爲郡。《廣州記》,晉成帝咸和六年,分南海立。領縣六,戶一千三百三十二,口一萬五千六百九十六。去州水三百七十。去京都水五千六百七十。 寶安男相,《永初郡國》、何、徐並不注置立。安懷令,《永初郡國》、何、徐並不注置立。興寧令,江左立。海豐男相,《永初郡國》、何、徐並不注置立。 海安男相,吳曰海寧,晉武改名。《太康地誌》屬高興。欣樂男相,本屬南海,宋末度。 義安太守,晉安帝義熙九年,分東官立。領縣五,戶一千一百一十九,口五千五百二十二。去州三千五百。去京都水八千九百。海陽令,何志晉初立。《晉太康地誌》無。晉地記故屬東官。 綏安令,何志與郡俱立。晉地記故屬東官。海寧令,何志與郡俱立。晉地記故屬東官。潮陽令,何志與郡俱立。晉地記故屬東官。義招令,晉安帝義熙九年,以東官五營立。 宋康太守,本高涼西營,文帝元嘉九年立。領縣九,戶一千五百一十三,口九千一百三十一。去州水九百五十。去京都水五千九百七十。廣化令,《晉太康地誌》有,屬高興,《永初郡國》屬高涼。 單城令,何志新立。逐度令,何志新立。海鄰令,何志新立。化隆令,何志新立。 開寧令,何志新立。綏定令,何志新立。石門長,何志故屬高涼。威覃長,徐志有。 綏建太守,文帝元嘉十三年立。孝武孝建元年,有司奏化注、永固、綏南、宋昌、宋泰五縣,舊屬綏建,中割度臨賀,相去既遠,疑還綏建。今唯有綏南,餘並無。何、徐又有新招縣,雲本屬蒼梧,元嘉十九年改配。徐志晉康復有此縣,疑誤。今領縣七,〔疑〕戶三千七百六十四,口一萬四千四百九十一。去州〔闕〕。 新招令,本四會之官細鄉,元嘉十三年分爲縣。化蒙令,本四會古蒙鄉,元嘉十三年分爲縣。懷集令,本四會之銀屯鄉,元嘉十三年分爲縣。四會男相,漢舊縣,屬南海。 化穆令,何志新立。綏南令,《永初郡國》、徐並無。 海昌太守,文帝元嘉十六年立。何有覃化縣,徐無。領縣五,戶一千七百二十四,口四千七十四。去州水六百五十。去京都水五千四百九十四。寧化令,徐志新立。 威寧令,徐志新立。永建令,徐志新立。招懷令,徐志新立。興定令,文帝元嘉九年立,屬新會,後度此。 宋熙太守,文帝元嘉十八年,以交州流寓立昌國、義懷、綏寧、新建四縣爲宋熙郡,今無此四縣。二十七年,更名宋隆。孝武孝建中,復改爲宋熙。領縣七,戶二千八十四,口六千四百五十。去州水三百四十五。去京都水五千二百。 平興令,徐志新立。初寧令,徐志新立。建寧令,徐志新立。招興令,徐志新立。 崇化令,徐志新立。熙穆令,徐志新立。崇德令,徐志新立。 寧浦太守,《晉太康地誌》,武帝太康七年改合浦屬國都尉立。《廣州記》,漢獻帝建安二十三年,吳分鬱林立,治平山縣。《吳錄》孫休永安三年,分合浦立爲合浦北部尉,領平山、興道、寧浦三縣。又云晉分平山爲始定,寧浦爲澗陽,未詳孰是。《永初郡國》有安廣縣,無始定縣。何、徐並無此郡。領縣六。 澗陽令,晉武帝太康七年立。《永初郡國》作“簡陽”。 興道令,晉武帝太康元年,以合浦北部營之連道立。《吳錄》有此縣,未詳。 寧浦令,《晉太康地記》本名昌平,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吳錄》有此縣,未詳。吳安令,《吳錄》無。平山令,《晉太康地記》有。 始定令,《晉太康地記》有,《永初郡國》無。晉興太守,晉元帝太興元年,分鬱林立。晉興。熙注。 桂林。增翊。安廣。廣鬱。 晉城。鬱陽。樂昌郡。樂昌令。 始昌令。宋元令。樂山令。義立令 安樂令。 交州刺史,漢武帝元鼎六年開百越,交趾刺史治龍編。漢獻帝建安八年,改曰交州,治蒼梧廣信縣。十六年,徙治南海番禺縣。及分爲廣州,治番禺。交州還治龍編。領郡八,縣五十三,戶一萬四百五十三。去京都水一萬。 交趾太守,漢武帝元鼎六年開。領縣十二,戶四千二百三十三。龍編令,漢舊縣。句漏令,漢舊縣。朱涘令,漢舊縣。 吳興令,吳立。西於令,漢舊縣。定安令,漢舊縣。望海令,漢光武建武十九年立。 海平令,吳立曰軍平,晉武改名。武寧令,吳立。羸〔力知反〕婁令,漢舊縣。曲敭音陽〕令,漢舊縣。 南定令,吳立曰武安,晉武改。何志無。 武平太守,吳孫皓建衡三年討扶嚴夷,以其地立。領縣六。〔上闕〕戶一千四百九十。去州水二百一十,陸〔下闕〕。〔上闕〕《吳錄》無,《晉太康地誌》有。 吳定長,吳立。新道長,江左立。晉化長,江左立。 九真太守,漢武元鼎六年立。領縣十二,〔疑〕戶二千三百二十八。去州水八百。去京都水一萬一百八十。移風令,漢舊縣。故名居風,吳更名。胥浦令,漢舊縣。 松原令,晉武帝分建初立。 高安令,何志晉武帝立。《太康地誌》無。《吳錄》晉分常樂立。建初令,吳立。常樂令,吳立。 軍安長,何志晉武帝立。《太康地誌》無此縣,而交趾有軍平縣。武寧令,吳立,何志武帝立。《太康地誌》無此縣,而交趾有。都龐〔音龍〕長,漢舊縣。《吳錄》有,《晉太康地誌》無。 寧夷長,何志晉武帝立,《太康地誌》無。津梧長,晉武帝分移風立。 九德太守,故屬九真,吳分立。何志領縣七,今領縣十一,戶八百九。去州水九百。去京都水一萬九百。 浦陽令,晉武帝分陽遠立。陽遠,吳立曰陽成,太康二年更名,後省。九德令,何志吳立。鹹驩令,漢舊縣。都禋長,何志晉武帝分九德立。 西安長,何志晉武帝立。《太康地誌》無。《吳錄》亦無。南陵長,何志晉武帝立。《太康地誌》無,王隱有。越常長,何志吳立,《太康地誌》無。 宋泰令,宋末立。宋昌令,宋末立。希平令,宋末立。 日南太守,秦象郡,漢武元鼎六年更名,吳省,晉武帝太康三年復立。領縣七,戶四百二。去州水二千四百。去京都水一萬六百九十。西卷令,漢舊縣作“捲”。 盧容令,漢舊縣。象林令,漢舊縣。壽泠令,晉武太康十年,分西卷立。朱吾令,漢舊縣。 無勞長,晉武分北景立。北景長,漢舊縣。義昌郡,宋末立。宋平郡,孝武世,分日南立宋平縣,後爲郡。 越州刺史,明帝泰始七年立。百樑太守,新立。忄龍蘇太守,新立。永寧太守,新立。 安昌太守,新立。富昌太守,新立。南流太守,新立。臨漳太守,先屬廣州。 合浦太守,漢武帝立,孫權黃武七年,更名珠官,孫亮復舊。先屬交州。領縣七,戶九百三十八。去京都水一萬八百。合浦令,漢舊縣。 徐聞令,故屬朱崖。晉平吳,省朱崖,屬合浦。朱官長,吳立,“朱”作“珠”。蕩昌長,晉武分合浦立。朱盧長,吳立。 晉始長,晉武帝立。新安長,江左立。 宋壽太守,先屬交州。
拼音

所属合集

#宋書
沈約

沈約

南朝梁吳興武康人,字休文,南朝史學家、文學家。。沈璞子。幼遭家難,流寓孤貧,篤志好學,博通羣籍,善屬文。仕宋,爲安西外兵參軍。齊時,累遷國子祭酒,司徒左長史。與蕭衍、謝朓等同在竟陵王蕭子良西邸。入樑,擁立蕭衍(梁武帝)有功,爲尚書僕射,遷尚書令,轉左光祿大夫。歷仕三代,自負高才,昧於榮利,頗累清談。後觸怒武帝,受譴,憂懼而卒。諡隱。擅詩賦,與謝朓等創“永明體”詩。提出“聲韻八病”之說,有《宋書》,《齊記》、《樑武記》等,均佚。明人輯有《沈隱侯集》。 ► 37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