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草部·漏盧

釋名 亦名野蘭、莢蒿、鬼油麻。 氣味 (根、苗)鹹、寒、無毒。 主治 腹內蛔蟲。用漏盧爲末,每取一匙,和餅子肉湯同服。 小兒疳病肚脹,或常瀉痢,冷熱不調。用漏盧一兩,研細。每服一錢,加豬肝一兩或鹽少許同煮熟,空心一次服完。 冷勞泄痢。用漏盧一兩、艾葉(炒)四兩,共研爲末。取末一半,加醋三升同熬成膏,別把另一半藥末加入,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溫水送下。 產後帶下。治方同上。 乳汁不下(乳內脹痛,積久成癰)。用漏盧二兩半、蛇蛻十條(灸焦)、瓜萎十個(燒存性),共研爲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 風痛,筋脈拘攣。用汛(麩炒)半兩、地龍(去土,炒)半兩,共研爲末;另用生薑二兩,取汁,加入三兩蜜,同煎開幾次,又加好酒五合,收存待用。服藥時,取上制的藥末,以收存的湯劑煨溫後送下。此方名“古聖散”。 背癰。用漏盧、連翹、生黃芪、沉香各一兩,生粉草半兩,大黃(微炒)一兩,共研爲末。每服二錢,姜棗湯調下。服至熱退便停藥。此方名“漏盧湯”。 白禿頭瘡。用漏盧草燒灰,加豬油調勻塗搽。 附方 李明珍說:漏盧下浮汁,消熱毒,排膿止血,生肌殺蟲。古方治癰疽發背,首推漏盧湯。安常治癰疽及預防流行的痘疹熱,用漏盧葉。
拼音

李時珍

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之瓦屑壩(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醫藥學家。與“醫聖”萬密齋齊名,古有“萬密齋的方,李時珍的藥”之說。 ► 89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