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御書題天下放生池碑額表並御書批答(放生池帖)
【乞御書題天下放生池碑額表並御書批答】
臣真卿言:臣聞帝王之德,莫大於生成;臣子之心,敢忘於贊述?臣冬任升州刺史日,屬左驍衛左郎將史元琮、中使張庭玉等奉宣恩命,於天下州縣臨江帶郭處?各置於生池。始於洋州興道,迄於升州江寧秦淮太平橋,凡八十一所,恩沾動植,澤及昆蟲,發自皇心,遍於天下。歷選列闢,未之前聞,海隅蒼生,孰不欣喜?臣時不揆愚昧,輒述《天下放生池碑銘》一章。又以俸錢於當州採石,兼力拙自書。蓋欲使天下元元,知陛下有好生之德。因令微臣獲廣昔賢善頌之義,遂絹寫一本,附史元琮奉進,兼乞御書題額,以光揚不朽。緣前書點畫稍細,恐不堪經久。臣今謹據石擘窠大書一本,隨表奉進,庶以竭臣下屢屢之誠,特乞聖恩俯遂前請,則天下幸甚,豈惟愚臣?昔秦始皇暴虐之君,李斯邪謅之臣,猶刻金石,垂於後代。魏文帝外禪之主,鍾繇偏方之佐,亦於繁昌,立表頌德。況陛下以巍巍功業,而無紀述,則臣竊恥之。謹昧死以聞,伏增戰越。臣真卿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謹言。
上元元年七月十七日,銀青光祿大夫行尚書刑部侍郎柱國丹楊縣開國侯臣顏真卿上表。
【乞御書題額恩敕批答碑陰記】
金紫光祿大夫行湖州刺史上柱國魯郡開國公顏真卿撰並書。
肅宗皇帝恩許,既有斯答。御札垂下,而真卿以疏拙蒙譴。粵若來八月既望,貶授蓬州長史。洎今上即位,寶應元年夏五月,拜利州刺史。屬羌賊圍城,不得入。恩勅追赴上都,爲今尚書前相國彭城公劉公晏所讓,授尚書戶部侍郎。二年春三月,改吏部。廣德元年秋八月,拜江陵尹兼御史大夫,充荊南節度觀察處置等使。未行,受代,轉尚書右丞。春正月,檢校刑部尚書兼御史大夫,充朔方行營汾晉等六州宣慰使,以招諭太師中書令僕固懷恩,不行,遂知省事。永泰二年春二月,貶峽州別駕,旬餘移貶吉州。大曆三年夏五月,蒙除撫州刺史,六年閏三月代。到秋八月,至上元,爾來十有六年,困於疏愚,累蒙竄謫。其所採碑石,迄今委諸巖麓之際,未遑崇樹。
七年秋九月,歸自東京,起家蒙除湖州刺史,來年春正月至任。州東有苕、霅兩溪,溪左有放生池焉,即我寶應元聖文武皇帝所置也。州西有白鶴山,山多礫石。於是採而斵之,命吏幹磨礱之,家僮鐫刻之,建於州之駱駝橋東。蓋以抒臣下追遠之誠,昭先帝生成之德。額既未立,追思莫遠。客或請先帝所賜勅書批答,答中諸事,以緝而勒之,真卿從焉。勒願斯畢,瞻慕不足,遂志諸碑陰。庶乎乾象昭回,與宇宙而終始;天文煥發,將日月而齊暉。
時則有唐大曆九年青龍甲寅之歲,孟春甲子之日也。
拼音
注釋
寶應元年:762年。
廣德元年:763年。
永泰二年:766年。
大曆三年:768年。
序
自署立於大曆九年(774年)七月二十七日。刻帖。楷書,表記一篇,一篇。35.6×16.5釐米。凡190行,行2至5字不等。浙江省博物館藏南宋留元剛《忠義堂帖》本。據《顏魯公集》、《居士傳》校訂。
著錄首見宋蘇軾《蘇軾文集》。據宋王象之《輿地碑目》稱:“此碑舊在湖州文宣王廟,後移入魯公祠。原刻已佚,現存留元剛《忠義堂帖》者,僅《乞御書天下放生池碑額表》及《乞御題恩敕批答碑陰記》二帖。”
《放生池碑銘》,顏真卿撰於乾元二年(759年)冬,時51歲。顏真卿《乞御書天下放生池碑額表》記:乾元二年(759年)冬月,顏真卿升州(今江蘇南京)刺史任上,肅宗命左驍衛右郎將史元琮、中使張庭玉詔,於天下州縣臨江帶郭處各置放生池,始於洋州興道縣,終於升州江寧秦淮太平橋,凡81所。自書絹寫碑銘一本。上元元年(760年)七月,任刑部侍郎時,又上表奏乞。考慮前書“點畫稍細,恐不堪經久”,又“擘窠大書一本”。至大曆八年(773年)在湖州追立時,顏真卿已經三書其文。至大曆9年7月27日又書銘《乞御書天下放生池碑額表》及《乞御書題恩敕批答碑陰記》,並立於駱駝橋東,時年6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