獄中贈鄒容

鄒容吾小弟,被髮下瀛州。 快剪刀除辮,幹牛肉作餱。 英雄一入獄,天地亦悲秋。 臨命須摻手,乾坤只兩頭。
拼音

譯文

我敬愛的小弟鄒容,年紀青青就遠渡東瀛。 把反動學監的辮子剪下示衆,你爲反清救國,廢寢忘食奔忙不停。 萬惡的反動派把你捕入牢籠,頓時秋風蕭瑟,天地也悲憤難平。 不要緊!至死我與你攜手並肩,頂住它!咱倆是氣衝霄漢的英雄!

注釋

鄒容:字蔚丹,四川巴縣人。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留學日本,次年回上海,出版《革命軍》一書,鼓吹革命,提出建立“自由獨立”的“中華共和國”的理想。1905年病逝獄中,年僅二十一歲。 小弟:章炳麟比鄒容大十八歲,故以小弟稱之。 被髮:即披髮。古時男子二十歲束髮加冠。鄒容留學日本方十八歲,尚未束髮。瀛(yíng)洲:傳說爲渤海中一座仙山。此指日本。 除辮:剪掉辮子,指鄒容在日本毅然剪辮。一說指鄒容將清政府派去的留日陸軍學生監督姚文甫的辮子強行剪掉。滿族男子有留辮習俗,清統治者也強迫漢族人民蓄辮。當時視剪辮爲一種革命舉動。 餱(hóu):乾糧。 悲秋:對秋景而哀傷。此指悲哀。 臨命:臨死。摻:同“攙”。 乾坤:天地。

《獄中贈鄒容》是近代詩人章炳麟所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此詩首、頷兩聯寫鄒容留學日本事蹟,志向遠大,立志革命,剪去辮子,吃乾糧充飢;頸聯寫英雄入獄,天地爲之含悲;尾聯寫要和小兄弟手拉手走向刑場,天地間有這麼兩個人爲革命獻上頭顱。全詩激昂慷慨,英氣勃鬱,語言也較爲淺近,並無其多數詩作古奧難讀之失。

賞析

此詩首聯開頭就用“鄒容吾小弟”,只這一句,就把自己對鄒容的那種親切、喜愛之情活脫脫地表現出來。“被髮下瀛州”,指鄒容還不到成年,就已“下瀛州”了。 頷聯“快剪刀除辮,幹牛肉作餱”,讚揚了鄒容的革命精神。詩中主要是根據生活中的兩件具體事情來進行刻畫的,一件是鄒容在日本留學時,爲了抗議清政府鎮壓學生的愛國運動,不僅自己率先剪斷辮子,而且還聯合同學剪掉了留日學生監督姚文甫的辮子,掛在留學生會館屋樑上示衆。第二件是顧不上吃飯,把牛肉當飯吃,通過這兩件事的描寫表現出詩人爲革命已經到了出生入死,爲革命奔波忙碌到了忘我的境界。 頸聯“英雄一入獄,天地亦悲秋”,寫出人們爲英雄不幸入獄而感到無限傷悲。“英雄”表示對鄒容的敬仰,“悲秋”說明了鄒容入獄,天地同悲。 尾聯“革命須摻手,乾坤只兩頭”,是說自己和鄒容爲了革命事業,同仇敵愾,並肩作戰,甚至不怕犧牲的革命氣概。 這首詩氣概昂揚,激情振奮,語言樸實自然,讀來朗朗上口,全詩都具有一種親和、讚揚和共進的樂觀精神,這一切都與他主張的革命宣傳要激揚通俗的風格相一致,詩中所含的戰鬥精神也成爲詩人革命性的真實寫照。
章炳麟

章炳麟

清末浙江餘杭人,初名學乘,字枚叔,後改名絳,號太炎。光緒二十三年任《時務報》撰述,二十六年入“張園國會”,力倡革命排滿。二十八年往日本發起支那亡國二百四十二週年紀念會,圖求推翻清政府。後與蔡元培共組中國教育會,設愛國學社於《蘇報》發表《駁康有爲論革命書》及《革命軍序》等。“蘇報案”後被捕入獄。出獄後至東京,入同盟會,任《民報》主編,抨擊改良派。辛亥革命後歸國,任總統府樞密顧問。後曾因策動討袁遭軟禁。晚年寓蘇州,立章氏國學講習會,從事講學。對文字學、聲韻學、經學、諸子學都有精深研究。著《訄書》、《文始》、《國故論衡》等刊入《章氏叢書》、《續編》、《三編》。 ► 2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