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 · 僖公 · 僖公十七年

【經】十有七年春,齊人、徐人伐英氏。夏,滅項。秋,夫人姜氏會齊侯於卞。九月,會至自會。冬十有二月乙亥,齊侯小白卒。 【傳】十七年春,齊人爲徐伐英氏,以報婁林之役也。 夏,晉大子圉爲質於秦,秦歸河東而妻之。惠公之在樑也,樑伯妻之。樑贏孕,過期,卜招父與其子卜之。其子曰:「將生一男一女。」招曰:「然。男爲人臣,女爲人妾。」故名男曰圉,女曰妾。及子圉西質,妾爲宦女焉。 師滅項。淮之會,公有諸侯之事未歸而取項。齊人以爲討,而止公。 秋,聲姜以公故,會齊侯於卞。九月,公至。書曰:「至自會。」猶有諸侯之事焉,且諱之也。 齊侯之夫人三:王姬,徐嬴,蔡姬,皆無子。齊侯好內,多內寵,內嬖如夫人者六人:長衛姬,生武孟;少衛姬,生惠公;鄭姬,生孝公;葛嬴,生昭公;密姬,生懿公,宋華子,生公子雍。公與管仲屬孝公於宋襄公,以爲太子。雍巫有寵於衛共姬,因寺人貂以薦羞於公,亦有寵,公許之立武孟。 管仲卒,五公子皆求立。冬十月乙亥,齊桓公卒。易牙入,與寺人貂因內寵以殺羣吏,而立公子無虧。孝公奔宋。十二月乙亥赴。辛巳夜殯。
拼音

所属合集

#左傳

譯文

十七年春季,齊國人爲徐國攻打英氏,以報復前二年楚擊敗徐於婁林那一次戰役。 夏季,晉國的太子圉在秦國作人質,秦國把河東土地歸還晉國並把女兒嫁給圉。晉惠公在樑國的時候,樑伯把女兒嫁給他。樑嬴懷孕,過了預產期。卜招父和他的兒子占卜,他的兒子說:“將要生一男一女。”卜招父說:“對。男的做別人的奴僕,女的做別人的奴婢。”所以把男的叫做圉,女的取名叫做妾。等到子圉到西方作人質,妾就在秦國作了侍女。 魯國軍隊滅亡項國。在淮地的會見,僖公正有和各國諸侯相會的大事,沒有回國,魯軍就佔取了項國。齊國人認爲這是由僖公下令進攻,因此把僖公拘留,不讓他回國。 秋季,聲姜由於僖公的緣故,在卞地會見齊桓公。九月,僖公到達。《春秋》記載說“至自會”,這是由於國家大事還沒有處理完,而且不願說出被拘留這件事。 齊桓公的三位夫人,王姬、徐嬴、蔡姬,都沒有兒子。齊桓公喜歡女色,寵愛的姬妾不少,宮內受寵的女人待遇如同夫人一樣的有六人:大衛姬,生了武孟;小衛姬,生了惠公;鄭姬,生了孝公;葛嬴,生了昭公;密姬,生了懿公;宋華子,生了公子雍。桓公和管仲把孝公託付給宋襄公,以他爲太子。雍巫受到衛共姬的寵信,由於寺人貂的關係把美味的食品進獻給齊桓公,又受到齊桓公的寵信。齊桓公答應他們立武孟爲繼承人。管仲死,五個公子都謀求立爲嗣君。 冬季,十月初七日,齊桓公死。易牙進宮,和寺人貂依靠那些內寵的權貴而殺死一批官吏,立公子無虧爲國君。孝公逃亡到宋國。十二月初八日,發出訃告。十四日夜間,將桓公屍體大殮入棺。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十有七年:「有」通「又」,用於整數和零數之間,「十有七年」就是十七年 。
  • 英氏: 古國名。
  • :國名。
  • :地名。
  • 大子:即太子,「大(tài)」同「太」 。圉(yǔ):晉惠公太子名。
  • :人質。
  • 妻(qì)之:把女子嫁給人。這裏指秦把女子嫁給圉。
  • 過期:超過預產期。
  • 宦女:做了侍女。
  • :討伐、問罪 。這裏指齊人因魯取項而問罪於魯。
  • 聲姜:魯僖公夫人。
  • 內嬖(bì):指被國君寵愛的姬妾 。
  • 屬(zhǔ):託付。
  • 雍巫:即易牙,春秋時期著名廚師。
  • 寺人貂:齊國的宦官。
  • 薦羞:進獻美味食物。
  • 易牙:即雍巫。
  • :同「訃」,報喪 。

翻譯

【經文】魯僖公十七年春天,齊國人、徐國人討伐英氏。夏天,魯國滅掉項國。秋天,僖公夫人姜氏在卞地與齊侯會面。九月,僖公從會見地回國。冬季十二月乙亥日,齊侯小白去世。 【傳文】十七年春天,齊國人替徐國討伐英氏,以此報復婁林那次戰役。 夏天,晉國太子圉到秦國做人質,秦國歸還河東之地並且把女兒嫁給圉。晉惠公在梁國的時候,梁伯把女兒嫁給他。梁贏懷孕,超過預產期,卜招父和他兒子爲此占卜。他兒子說:「將會生下一男一女。」卜招說:「對。男孩會成爲別人的臣僕,女孩會成爲別人的小妾。」所以給男孩取名叫圉,女孩取名叫妾。等到子圉到西方秦國做人質,妾就做了秦國的侍女。 魯國軍隊滅掉項國。在淮地盟會時,僖公因爲參加諸侯盟會的事務沒有回國就趁機佔領了項國。齊國人因此前來問罪,就把僖公扣留。 秋天,聲姜因爲僖公的緣故,在卞地與齊侯會面。九月,僖公回到魯國。《春秋》記載說「至自會」,是因爲僖公還有諸侯盟會相關未完成的事務,同時也是爲了隱晦這件事。 齊侯有三位夫人:王姬、徐嬴、蔡姬,都沒有兒子。齊侯喜好女色,有很多寵幸的姬妾,其中受寵如同夫人的有六人:長衛姬,生武孟;少衛姬,生惠公;鄭姬,生孝公;葛嬴,生昭公;密姬,生懿公;宋華子,生公子雍。齊桓公和管仲把孝公託付給宋襄公,立孝公爲太子。雍巫受到衛共姬的寵愛,通過寺人貂向齊桓公進獻美味,也受到桓公寵愛,齊桓公答應立武孟爲太子。 管仲去世後,五位公子都謀求立爲太子。冬季十月乙亥日,齊桓公去世。易牙入宮,與寺人貂依靠宮中受寵的姬妾殺死許多朝廷官員,擁立公子無虧爲君。孝公逃奔到宋國。十二月乙亥日發訃告,辛巳日夜裏入殮。

賞析

這段文字出自《左傳》,以編年體的形式詳細記錄了魯僖公十七年期間發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涉及國際關係、政治權力鬥爭等多個方面。 在國際關係上,通過齊人伐英氏、魯滅項以及齊扣留魯僖公等事件,生動展現了春秋時期各國之間複雜的利益紛爭和矛盾衝突。各國動輒以武力相向,大國爲了自身利益隨意干涉他國事務,弱小國家則處境艱難,反映出這一時期的動盪不安。 從政治權力鬥爭角度看,着重描寫了齊桓公身後的繼承人之爭。齊桓公衆多夫人與寵妾所生子女各有勢力,齊桓公平日的寵信導致公子們對儲君之位展開激烈爭奪。管仲去世後權力制衡打破,使得這場鬥爭迅速激化,最終釀成內亂。這一情節深刻揭示了君位傳承問題對於國家穩定的重要性,權力鬥爭的殘酷和複雜性也展露無遺,也從側面表現出當時社會制度在權力交接方面存在的缺陷以及引發危機的潛在風險 。文本敘事簡潔而完整,通過人物行動和事件發展展現出豐富多彩的政治場景,爲了解春秋時期的歷史風貌提供了寶貴資料。

左丘明

左丘明

左丘明,姜姓丘氏,名明,丘穆公呂印的後代。因其先祖曾任楚國的左史官(左史官記言,右史官記事),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稱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稱“左丘明”,後其父移居魯國並世代擔任魯國太史。 左丘明籍貫,一說爲魯國中都人,一說爲春秋末年魯國都君莊(今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東衡魚村)人,按新見《左傳精舍志》,當以後說近是。 左氏世爲魯國太史,至丘明則約與孔子(公元前551-479)同時,而年輩稍晚。他是當時著名史家、學者與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傳》、《國語》等。他品行高潔,爲孔子推崇,稱“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即與其同好惡;漢司馬遷亦稱其爲“魯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爲己著述《史記》的先型典範。 左丘明的最重要貢獻在於其所著《春秋左氏傳》與《國語》二書。左氏家族世爲太史,左丘明又與孔子一起“如周,觀書於周史”,故熟悉諸國史事,並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傳》、《國語》對中國傳統史學影響深遠,對司馬遷的《史記》創作尤其具有重要啓發。從這個意義講,左丘明堪爲中國傳統史學的鼻祖之一。後世或稱其爲“文宗史聖”、“經臣史祖”,或譽爲“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歷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經師;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賢。今山東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學以紀念其鄉先賢左丘明。 ► 3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