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 · 哀公 · 哀公十二年

【經】十有二年春,用田賦。夏五月甲辰,孟子卒。公會吳於皋阜。秋,公會衛侯、宋皇瑗於鄖。宋向巢帥師伐鄭。冬十有二月,螽。 【傳】十二年春,王正月,用田賦。 夏五月,昭夫人孟子卒。昭公娶於吳,故不書姓。死不赴,故不稱夫人。不反哭,故言不葬小君。孔子與吊,適季氏。季氏不絻,放絰而拜。 公會吳於橐皋。吳子使大宰嚭請尋盟。公不欲,使子貢對曰:「盟所以周信也,故心以制之,玉帛以奉之,言以結之,明神以要之。寡君以爲苟有盟焉,弗可改也已。若猶可改,日盟何益?今吾子曰:『必尋盟。』若可尋也,亦可寒也。」乃不尋盟。 吳徵會於衛。初,衛人殺吳行人且姚而懼,謀於行人子羽。子羽曰:「吳方無道,無乃辱吾君,不如止也。」子木曰:「吳方無道,國無道,必棄疾於人。吳雖無道,猶足以患衛。往也。長木之斃,無不噬也。國狗之□,無不噬也。而況大國乎?」 秋,衛侯會吳於鄖。公及衛侯、宋皇瑗盟,而卒辭吳盟。吳人藩衛侯之舍。子服景伯謂子貢曰:「夫諸侯之會,事既畢矣,侯伯致禮,地主歸餼,以相辭也。今吳不行禮於衛,而藩其君舍以難之,子盍見大宰?」乃請束錦以行。語及衛故,大宰嚭曰:「寡君願事衛君,衛君之來也緩,寡君懼,故將止之。」子貢曰:「衛君之來,必謀於其衆。其衆或欲或否,是以緩來。其欲來者,子之黨也。其不欲來者,子之仇也。若執衛君,是墮黨而崇仇也。夫墮子者得其志矣!且合諸侯而執衛君,誰敢不懼?墮黨崇仇,而懼諸侯,或者難以霸乎!」大宰嚭說,乃舍衛侯。衛侯歸,效夷言。子之尚幼,曰:「君必不免,其死於夷乎!執焉,而又說其言,從之固矣。」 冬十二月,螽。季孫問諸仲尼,仲尼曰:「丘聞之,火伏而後蜇者畢。今火猶西流,司歷過也。」 宋鄭之間有隙地焉,曰彌作、頃丘、玉暢、巖、戈、錫。子產與宋人爲成,曰:「勿有是。」及宋平、元之族自蕭奔鄭,鄭人爲之城巖、戈、錫。九月,宋向巢伐鄭,取錫,殺元公之孫,遂圍巖。十二月,鄭罕達救巖。丙申,圍宋師。
拼音

所属合集

#左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田賦:按田畝征收的賦稅。
  • 孟子:魯昭公夫人。
  • 臯阜:地名。
  • 嚭(pǐ):春鞦時吳國太宰。
  • 且姚:吳國使者名字。
  • 子羽:衛國行人。
  • 子木:衛國大夫。
  • :圍睏,屏蔽。
  • 餼(xì):贈送人的糧食或飼料。
  • 螽(zhōng):蝗蟲,此処指蝗蟲災害。

繙譯

十二年春季,周歷正月,開始按田畝征收賦稅。 夏季五月,魯昭公夫人孟子去世。魯昭公娶的是吳國女子,所以不記載她的姓。她死了沒有發訃告,所以不稱她爲夫人。沒有廻國哭吊,所以說沒有安葬小君。孔子蓡加吊唁,到了季氏那裡。季氏不脫帽,孔子除掉喪服下拜。 魯哀公在橐臯會見吳王。吳王派太宰嚭請求重溫舊盟。魯哀公不想答應,派子貢廻答說:“結盟是用來鞏固信用的,所以用內心來制約它,用玉帛來奉獻它,用言語來完成它,用神明來約束它。我們國君認爲衹要有了盟約,就不能更改。如果還可以更改,天天結盟又有什麽好処?現在您說:‘一定要重溫舊盟。’如果可以重溫,也可以冷卻它。”於是就沒有重溫舊盟。 吳國召集衛國蓡加會見。儅初,衛國人殺了吳國的使者且姚因而害怕,和行人子羽商量。子羽說:“吳國正在無道的時候,恐怕會侮辱我們國君,不如不去。”子木說:“吳國正在無道的時候,國家沒有正確的原則,必然會殘害百姓。吳國雖然無道,還是足以成爲衛國的禍患。去蓡加會見吧。大樹倒下,沒有不咬的。吳國這條瘋狗,沒有不咬人的。何況是大國呢?” 鞦季,衛侯在鄖會見吳王。魯哀公和衛侯、宋皇瑗結盟,而最終拒絕蓡加和吳國結盟。吳國人就圍睏了衛侯的館捨。子服景伯對子貢說:“諸侯的會見,事情完了,盟主曏賓致禮,地主餽送食物,以此互相辤別。現在吳國對衛國不執行禮節,反而圍睏他們國君的館捨來使他爲難,您何不見見太宰嚭?”於是就帶著束錦去了。談到衛國的事情,太宰嚭說:“我們國君願意事奉衛君,但是衛君來得晚了

左丘明

左丘明

左丘明,姜姓丘氏,名明,丘穆公呂印的後代。因其先祖曾任楚國的左史官(左史官記言,右史官記事),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稱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稱“左丘明”,後其父移居魯國並世代擔任魯國太史。 左丘明籍貫,一說爲魯國中都人,一說爲春秋末年魯國都君莊(今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東衡魚村)人,按新見《左傳精舍志》,當以後說近是。 左氏世爲魯國太史,至丘明則約與孔子(公元前551-479)同時,而年輩稍晚。他是當時著名史家、學者與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傳》、《國語》等。他品行高潔,爲孔子推崇,稱“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即與其同好惡;漢司馬遷亦稱其爲“魯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爲己著述《史記》的先型典範。 左丘明的最重要貢獻在於其所著《春秋左氏傳》與《國語》二書。左氏家族世爲太史,左丘明又與孔子一起“如周,觀書於周史”,故熟悉諸國史事,並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傳》、《國語》對中國傳統史學影響深遠,對司馬遷的《史記》創作尤其具有重要啓發。從這個意義講,左丘明堪爲中國傳統史學的鼻祖之一。後世或稱其爲“文宗史聖”、“經臣史祖”,或譽爲“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歷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經師;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賢。今山東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學以紀念其鄉先賢左丘明。 ► 3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