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上高宗書略
陛下已登大寶,黎元有歸,社稷有主,已足以伐虜人之謀。而勤王御營之師日集,兵勢漸盛。彼方謂我素弱,未必能敵,正宜乘其怠,而擊之。
而黃潛善、汪伯彥輩,不能承陛下之意,恢復故疆,迎還二聖;奉車駕日益南,又令臨安、維揚、襄陽,準備巡幸。有苟安之漸,無遠大之略,恐不足以系中原之望。雖使將帥之臣,戮力於外,終亡成功。
爲今之計,莫若請車駕還京,罷三州巡幸之詔,乘二聖蒙塵未久,虜穴未固之際,親帥六軍,迤邐北渡。則天威所臨,將帥一心,士卒作氣,中原之地,指期可復!
拼音
譯文
陛下已登基稱帝,從此百姓有了依靠,國家有了君主,已經足以挫敗敵人的陰謀了。而且各地勤王和御營的軍隊一天天增多,兵勢逐漸強盛。敵人正以爲我們素來軟弱,未必能夠抵擋住他們,我們正好應該趁着他們懈怠麻痹的時候去攻擊他們。
但是,黃潛善、汪伯彥等人卻不能遵奉陛下的旨意,他們不但不去致力於收復從前失去的疆土,迎接被金人擄去的徽、欽二帝還朝;反而簇擁着您一天天向南方退卻,又命令臨安、維揚、襄陽三地做好迎接您巡幸的準備,如此一來,苟且偷安的徵兆可見,而宏偉遠大的策略全無,恐怕不能維繫中原父老百姓對朝廷的期望。即使全軍將領在戰場上全力抗敵,也無法使恢復大業得以成功。
從眼下的形勢看,最好的辦法莫過於請陛下回到汴京,收回巡幸臨安、維揚、襄陽的詔命,趁着徽、欽二帝被擄去的時間不長,敵人的後方還未穩固的良機,親自率領浩浩蕩蕩的大軍北渡黃河。這樣一來您的神威所到之處,將帥們會同心同德,士卒們會鼓足勇氣,收復中原便指日可待了。
序
岳飛這篇上書作於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表現出強烈的抗敵決心和信心,以及對投降派的無比憤恨,代表了當時廣大人民收復中原的共同要求,顯示了這位民族英雄的愛國思想。我們讀到這段僅二百字的原文節略並非空洞的言辭,它首先指出當前“黎元有歸,社稷有主”、兵勢日盛和敵人驕怠的有利形勢,繼而指責黃潛善、汪伯彥苟且偷安、不圖恢復、主張南遷的錯誤,基於此而提出車駕還京、罷南巡詔和親帥六軍恢復故疆的具體做法,具有極大的說服力和激動人心的力量。文章緊扣“恢復故疆,迎還二聖”之旨展開,時用對句來增強語勢,在簡潔的行文中始終奔涌着一股愛國主義激情,言詞懇切,氣勢雄健。
賞析
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四月,金兵虜宋徽宗、欽宗和皇族多人,北去。
五月,宋高宗趙構,即位於南京(今河南省商丘縣),改元建炎。當時主戰的大臣李綱、宗澤等人,極力主張依靠諸路勤王之師及各地兵民,恢復中原,“迴鑾”東京(今河南省開封市)。但宋高宗畏懼金兵,聽信寵臣黃潛善、汪伯彥“幸東南”之言,打算繼續南逃。這時,岳飛在東京留守宗澤部下爲秉義郎,是一個年僅二十四歲的下級軍官。他“上書數千言”指斥黃、汪,力請高宗乘“虜穴未固之際,親帥六軍,迤邐北渡”,收復故土。上書之後,朝廷非但不予採納,反以越職言事爲罪名,把岳飛的官職革掉了。(見《續資治通鑑·宋紀》及《宋史·岳飛傳》)今天我們能夠讀到的這篇上書,短至二百來字,當是原文的節略。這段文字,表現了一位民族英雄的忠肝義膽和壯聲英概,言詞懇切,氣勢勁健。
文章可分三個段落。“陛下已登大寶……”爲第一段,是分析敵我形勢,指出於我有利。作者分三層加以論述:一是“黎元有歸,社稷有主。”“大寶”指帝位。認爲國事有人主持,百姓有依歸,是挫敗敵人計謀的首要前提。“伐”指擊敗。二是兵勢日盛。據《續通鑑》載,高宗即位之初,“禁衛寡弱。諸將楊維忠、王淵、韓世忠以河北兵,劉光世以陝西兵,張俊、苗傅等以帥府及降盜兵,皆在行朝,不相統一。乃置御營司,總齊軍政,因所部爲五軍。”“時諸道勤王兵皆至行在。”兵強人衆,士氣高昂。這是一股了不起的力量。三是敵人此刻的驕怠。金人由於接連獲勝,便會認爲我們一向軟弱,不能抵抗,就必然懈怠起來。這自然是出擊的最好時機。以上爲第一段,指陳形勢,分析透徹。
接下來,第二段筆鋒一轉,直指黃、汪之流。黃、汪二人,同居相位,猥持國柄,嫉害忠良,是建炎初年主和派的代表人物,主張南逃揚州。宋高宗也是決意南逃的。這裏故意說“不能承陛下之意”是爲了使高宗不致難堪,而採取的委婉說法。在指出黃、汪的行徑,背離“恢復故疆,迎還二聖”之大計以後,便一語道破其本質,說他們“有苟安之漸,無遠大之略,恐不足以系中原之望。”只要有此二人當道,中原便一日不可克復。結末設以“將帥之臣,戮力於外,終亡(‘亡通無’)成功”一句,補足此意,亦含再勸主上當機立斷的意思。
在上面兩段陳說形勢,批駁錯誤之後,末段以“爲今之計”四字提頓,一下子轉回到目前的具體作法;第一,車駕還京,罷南巡詔;第二,親帥六軍,恢復故疆。結尾以展望和期待之語作結:“天威所臨,將帥一心,士卒作氣,中原之地,指期可復。”用筆十分遒勁。
全文緊扣住“恢復故疆,迎還二聖”之旨展開,這八個字,是作者終生奮鬥的目標,是未酬的壯志。
文章中,時用對句來加強語勢,比如“有苟安之漸,無遠大之略”等等。在簡潔的行文中,始終奔涌著一股激情,這是愛國熱血的奔流。至今讀來,猶能令人感奮,欽嘆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