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晉寧路翼城縣金仙寺住持弘辯興教大師裕公和尚道行碑

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趙孟頫撰並書篆。 佛以大慈悲,隨機說法,爲世舟航,所以付囑其徒者攝爲五分:曰素呾纜則阿難受持;曰毗奈耶則鄔波離受持;曰阿毗達磨則迦多演那受持,即所謂經律論也;曰般若、曰陀羅尼,則付之文殊、普賢二大士,其教雖殊,其覺悟羣迷則一而已。佛滅度後二千餘歲,有修其教者曰廣裕,實通經律論藏,蔚然爲四衆所宗。世家絳之稷山,俗姓郝氏。幼敏慧,肄講肆,日記三千言,發軔於戒經,決策於衆經,論頓口於唯識因明。年二十,衆推爲座元,講說法要,人服其精詣。出世住壽聖寺,修千佛洞佛閣殿堂,大辟講席,聽衆逾百,檀施雲興。次住華嚴院,且營且講,如住壽聖時,次住十方仁壽寺,肇建夏安居講堂,安衆百五十。又建冬安居靜講堂,安衆五百。重修佛閣法堂、僧堂,視住壽聖、華嚴,日益大以肆。於是,移住金仙寺。寺大而廢久,住持者難其人。師立志弘毅,百廢具舉。修大佛閣,造彌勒大像,高百尺,廣三之一,飾以黃金,置大藏經及唯識鈔疏四十部。又修法堂、僧廊、香積,檐楹戶牖,金碧輝映,爲晉偉觀。寺東臨澮,師慮驚濤衝齧,盤石爲岸,高丈又尋,袤八十步。住金仙三十餘年,終師之世。講下常不減百衆。最後住勝因寺,創建法堂廊廡三十餘間,凡常住所宜有者,無不悉備。師前後受四衆請,更五住持,一日必口講亦不輟。四方檀施金粟幣帛,一委常住,所至有餘積而已,無私焉。以其贏餘施十方僧。又約其同倫爲上生會,精修密行,誓生兜術,示寂之日面如生時。其住持勝因也,陝州、聞喜各建大會,請師爲四衆受戒阿闍黎,四方請疏,常以百計。住金仙日,值世祖皇帝設資戒大會,師於大內說法,默契聖心,賜以袈裟。住壽聖日,感聖僧化供,帑廩常溢。是則,教中所謂志行精專有感斯應者矣。 師生九歲,從顯公和尚落髮。出家又十一年而受具足戒,又九年而得法於雲壽和尚,又二年領衆住持。住持四十又一年,當大德十一年十月二十九日仙化於金仙寺。越七日,塔葬於寺後,壽七十又二,臘五十又二。嗣其法者七十餘人,曰才曰正,爲衆上首,並受璽書,名播諸方。滅度後十又一年,其徒智貞狀其師之行,走京師,請紀師道行,以傳不朽。餘謂諸佛妙嚴、祕密、剎海,等一義味,支分派別,如月在水,非論無以證經,非律無以顯教,究其指歸,則一而已。師能融通三藏,弘佛法於一方,而始終焉,則其爲四衆所宗宜也,其往生兜術陀天亦宜也,其嗣法上足續燈竟爽亦宜也。乃爲銘曰:佛以妙法,大啓羣蒙。空有互彰,理事雙融。皇元肇興,大教是宗。裕公之生,適際其隆。聰慧夙稟,博洽強記。目經律論,等一義味。利生接物.像教攸寄。受法布金,雲蒸霞翳。層構地涌,金像山宗。天與其謀,神獻其功。微言玄論,滂沛心胸。道契聖心,大衣弘賁。慈氏攸歸,佛光逾熾。帷晉之鄙,惟澮之裔。表是堅珉,靈室茲閉。 延祐七年歲次庚申小春日,住持僧智恩、知貞、智信、文勤等立石;太平縣石匠頭目李世英、弟李世昌刊。
拼音

注釋

裕公(1235-1307):俗姓郝氏,山西稷山人。九歲從顯公和尚落髮,出家後凡五住持長達四十一年,“講說法要,人服其精詣”,而元世祖忽必烈設資戒大會,其得以在皇宮大內說法,“默契聖心,賜以袈裟”,足見爲有元一代名僧。惜乎其生平簡歷史乘無傳,此碑的發現,對研究裕公弘揚佛法以及元代宗教,特別是佛教在三晉地區的傳播等,史料價值是顯而易見的。 金仙寺:據翼城縣誌,舊在縣城東門外澮水旁,爲宋仁宗年寺僧金仙長老所建。元大德年間,此碑碑主裕公和尚亦焚修於此。後寺爲澮水所侵,延祐間遷於城內之同穎坊,至明代,爲參政吳廷翰所毀,今遺止無存。裕公和尚得此名公巨手書碑立傳,誠謂不朽了。

《裕公和尚道行碑》碑高七尺八寸,廣三尺五寸,行書,二十二行,行五十四字,今存山西翼城縣。志文現收《山右石刻叢編》卷三十二。此碑爲趙孟頒撰文並書篆,爲世所稀見,彌足珍貴。 此碑當爲傳世真品。考其碑文,是爲趙孟頫一貫書碑文風。如志文開頭即以“佛以大慈悲,隨機說法,爲世舟航”云云,則類同於《鬆雪齋文集》卷九。《臨濟正宗之碑(奉敕撰)》開頭“佛以大智慧”等。而碑文裕公和尚滅度後,“十又一年,其徒智貞狀其師之行,走京師,請紀師道行以傳不朽”,亦資內證。按之孟頫行實,元仁宗延祐三年,拜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六年得請南歸。至治元年,英宗即位,遣使即其家,令書《孝經》,二年賜上尊及衣二襲。是年六月卒。碑立延祐七年,是在其授受承旨榮祿之後,此不僅說明立石題銜與史實相符,而且還因延祐七年距至治二年趙孟頫去世僅三年,說明此碑爲其晚年作品,意義重大。至於從書法技藝論,趙氏書法之風神韻致自在其中,更非魚目所能混珠了。 此外,此碑值得珍視的價值還在於它系趙孟頫佚文,不爲世人所知。《趙文敏鬆雪齋全集》是目前收趙孟頫詩文最多的一種刊本,但此碑卻失載,足見爲其佚文無疑。它的發現,對趙孟頫其人、其詩以及對其書法作品的研究,無疑又增加了的一份史料,殊爲珍貴。
趙孟頫

趙孟頫

元湖州人,字子昂,號鬆雪道人。宋宗室。幼聰敏,爲文操筆立就。以父蔭爲真州司戶參軍,宋亡,家居。世祖徵入朝,授兵部郎中,遷集賢直學士。帝欲使與聞中書政事,固辭。每見,必語及治道,多所裨益。累拜翰林學士承旨。卒諡文敏。詩文清邃奇逸,書法兼工篆、隸、行草,自成一家。繪畫亦善山水、竹石、人物、鞍馬、花鳥。有《鬆雪齋文集》。 ► 57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