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山橫着鸞岡鶴嶺,水學了龍門河津。飄過祥瑞彩雲一片,走出綽約仙童兩人。三秋季節天高雲薄,九月初九寒意新添。自然界的真花暫已凋落,圖畫中的綠樹永葆長青。靠近臺階岩石橫臥,依枕峯嶺屋檐飛騰。壁上纏繞着野藤的枝蔓,窗前蘊含了山竹的疏影。菊花落入秋日的深潭,梧桐疏朗伴着寒井。仁者自可觀賞愉悅,由此悟入喜愛沉靜。
注釋
至仁山:樑宮中之小山。一說是畫中之山。
鶴嶺:《豫章記》記載,江西鸞岡西有鶴嶺,古仙人王子喬控鶴所經。
龍津:即龍門,又名禹門口,在陝西韓城與山西河津之間。
瑞雲:吉祥之雲。
兩仙童:語出曹丕《折楊柳行》:“西山一何高,高高殊無極。上有兩仙童,不飲亦不食。與我一丸藥,光耀有五色。服藥四五日,身體生羽翼。輕舉乘浮雲,倏忽行萬億。流覽觀四海,茫茫非所識。”
三秋:秋天的第三個月,即農曆九月。
九日:九月九日重陽節。
砌:臺階。
菊落秋潭:語出晉陸機《要覽》:“酉陽山中有甘谷,谷中皆菊花,墮水中,居人飲之多壽,有及一百五十有餘歲者。”
桐疏寒井:語出魏明帝曹叡《猛虎行》:“雙桐生空井。”
“仁者”句:語出《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序
《至仁山銘》是南北朝時期北周文學家庾信創作的一篇銘文,描繪了至仁山中的一派深秋景色。文章開篇兩句從山水落筆,寫出山水的超凡脫俗;三四兩句是仰望,寫山巒之上飄浮的祥雲,並熔鑄進豐富的想象,突出山幽水靜;接下去點明時序是秋季;然後筆鋒一轉,寫山中的建築和陳設和宅旁的花木;結尾兩句抒發了作者“仁者愛山、智者樂水”的心境,點明作銘的主旨。此銘融情入景,虛實結合;音韻諧美;用典多而通達,深而雅妍。
賞析
文章落筆便不同凡響。頭四句寫至仁山的峯、水、雲、人,筆墨似實而虛,有意藉助古代神話傳說,渲染飄緲仙氣,將山神聖化。橫峯如鶴嶺,有仙人駕鶴飛掠;激水似龍津,多羣魚逆流騰躍;山上瑞雲繚繞,有仙童出現,可訪求飛昇仙丹,是一座神異之山,令人神思飛越,遐想聯翩。繼而筆鋒一轉,改用實筆描寫山舍景觀:遠而望之,睹“飛檐枕嶺”之雄姿;近而察之,悟“壁繞藤苗”之生氣;自屋向外看,得“窗銜竹影”之幽趣;還能飲菊延年益壽,觀桐玄思人生,賞心悅目,美不勝收。以上句句含景,如詩如畫,將至仁山風光形容得出神入化,清綺無倫。最後順勢畫龍點睛,濡毫點出山居的最高心得,亦即此銘的玄妙旨趣:“仁者可樂,將由愛靜。”唯此山爲靜境,且惟仁者方知此靜山之可樂也。
此銘融情入景,寫景如畫,表現出作者對自然美體察入微的觀察力和點染神化的表現力。章法上,虛筆與實筆相輔相成,景語與情語相得益彰,尤堪玩味。全文除結末二句外,全部兩兩對偶,音韻諧美;用典多而通達,深而雅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