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水部·黃礬

集解 《新修本草》曰:黃礬亦療瘡生肉,兼染皮用之。黃礬出陝西瓜州、沙州及舶上來者爲上,黃色,狀如胡桐淚。人於綠礬中揀出黃色者充之,非真也。波斯出者,打破中有金絲紋,謂之金線礬。《廣州志》雲:生波斯國,味鹹、酸、澀,有毒。主野雞瘻痔,惡瘡疥癬等疾。打破內有金線紋者爲上,多入燒家用。 氣味 酸澀、鹹、有毒。 主治 耳。用黃礬二兩燒枯,取二錢,棉裹成球,塞耳內。 身上瘢痕。用黃礬(燒令汁盡)、胡粉(炒黃)各八分,研細,加豬油,共搗成泥。先以粗布擦瘢,感到疼痛時,把藥塗上,塗藥五次以後,再用老鷹糞、燕窠草燒祳灰等分,加人乳調勻塗瘢。皮膚能恢復正常。 急疳蝕齒。用黃礬、綠礬各半錢,白礬(燒過)一錢,麝香一分,共研爲末敷患處,吐出流涎,病漸愈。
拼音

李時珍

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之瓦屑壩(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醫藥學家。與“醫聖”萬密齋齊名,古有“萬密齋的方,李時珍的藥”之說。 ► 891篇诗文